屏科大记录7种熊鹰鸣叫 登上国际期刊
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搜集7种熊鹰鸣叫,成功登上国际期刊。(屏科大鸟类生态研究室提供/林和生屏东传真)
长期研究猛禽的屏东科技大学鸟类生态研究室,耗时超过10年时间,深入原始林相,收集录制珍稀猛禽熊鹰叫声,完成《听,熊鹰在说话。熊鹰鸣叫行为研究》文章,成功刊登在Global Ecology and Conservatoin期刊,可望为熊鹰揭开神秘面纱。
屏科大博士研究员黄永坤坦言,这是非常基础研究,一般人总认为,相较画眉、绿绣眼等小型鸟类能唱出繁复悦耳歌曲,而多数日行性猛禽不善鸣叫,因此牠们的声音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且过去台湾研究对于习性隐匿且相对沉默的熊鹰更少着墨。
由于熊鹰成鸟踪迹多出现在中央山脉的原始林相中,且鸟巢几乎都在人类难以触及的山林,因此研究从2005年开始,累积搜集超过10余年,通常都要步行至7、8小时的深山林内,也曾遇过必须动手修复道路,1天后才能继续前行,过程相当艰辛。
此次研究共收录7种台湾熊鹰鸣叫类型,呈现各自声纹与量化数据,并且尝试从鸣叫时的背景去探讨可能功能;例如幼鸟乞食时,常会发出短频且急促叫声,伴随双翅张开、身体前倾趴伏行为,另飞行时清啸而过,可能是成鸟宣示领域行为。
同时也收录到成鸟与幼鸟间来回简短鸣叫,像是对话般一来一往,至于熊鹰处于激动状态时,会发出短暂急促声音,几种鸣叫类型及频度,在不同时间下有不同模式。
黄永坤说,熊鹰是濒临绝种保育类野生动物,全台数量目前众说纷纭,约在400只到1400只,从估值差距显见对于族群仍难以掌握;此次研究虽对有些鸣叫还无法了解所表达的意义,但相信后进研究者对于物种了解绝对有所助益,可望一步步揭开牠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