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复228官逼民反说再商榷

(图/国史馆提供)

《蒋中正日记》回台出版,曾长期随侍两蒋的钱复,提到当年赴美查阅228事件往事,强调「官逼民反」一说,但衡诸蒋日记与档案,这一认知并不准确。

2006年2月24日,时任台北市长与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便称228事件「官逼民反」非族群问题,国民党本身也未参与,这种说法透过媒体与教育不断的传播复制成为基调,显有政治用意。

陈仪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物,而光复台湾更是一项困难无比的任务。蒋中正任用资历较其更深的陈仪,赋予在台全权,出于对台重视,要将台湾从日本殖民地,化身为中国的一省,台湾当时完全通行日语与日制,战后凋敝破败,困难重重,蒋中正曾评述陈仪为台湾战后的复员与初期发展奠定基础,「收复台湾,劳苦功高」。所谓陈仪任用非人,更非事实,严家淦、任显群、谢东闵等「执楫理财士」,皆出其识拔;孙运璇、汪彝定、陆润康等台经发展的功臣,也都在此期间来台服务。陈仪延揽了原在大陆的台籍菁英回台,也拟定了训练甄拔台湾本土才俊的组织与制度;后人皆称陈诚推动「三七五减租」,陈诚则表示自己是继续执行陈仪当年规画。

蒋中正在日记中批陈「平日既以虚矫自饰为能,事发又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迄至祸已燎原,始行求援,可痛。」当时他忙于华北、延安战局,认为局面堪称「一蚁溃堤」,焦头烂额,对突如其来的台湾事件,自然不满。更严重的是,美国大使司徒雷登向蒋提出局势紧张,准备撤眷离台。美国国务院有心人士,可能以托管论,影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非同小可,就在同一时间,苏联欲在美苏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中讨论中国问题,国民政府抗议干涉内政。因此蒋中正迅速派出整编第21师来台,并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巡视台湾,白一抵台便郑重宣告,台湾为我国海防重镇,弦外之音,不言可喻。

228事件的背景,是蒋中正自承的「军队调离为主要原因」,陈仪也认为台局安定,同意调离部队。事件发生时,台澎仅有国军五千余名,不暇自保,全省行政机关瘫痪,抢掠武器四起,这当是蒋指责陈的「虚矫自饰」,但蒋日记并未指斥陈仪有何大的施政问题,陈仪请辞,蒋中正仍复电「主持善后,勉为其难」。

1947年11月25日,蒋中正致电新任台湾省政府主席魏道明,请其端正政风,还称陈仪主持台湾政务,「尚刻苦之风,尚无显著贪污情况」,如果这样下去,「台湾政治再有失败,则台湾恐非我有,是无异断送台湾也」,显然蒋中正对于陈仪操守并无质疑,而保持国家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独立,并使民众得以安居乐业,才是蒋中正思考台湾问题的核心之重。(作者为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