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人文社会课程结合生成式AI教学 开创新世代研究创新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课程结合生成式AI教学,左起清华中文系大二生吴庭仪、校长高为元、教务长巫勇贤、人社院学士班大四生洪睿辰。(李侑珊摄)

清华人社院学生应用ChatGPT 分析史料、归纳重点。(清华大学提供)

清华大学为全国第一所针对生成式AI成立工作小组的大学,学校不仅为全校学生开设系列AI通识课程及工作坊,新学期开办的历史及社会文化分析等人文社会课程还将结合生成式AI教学,引导主修中文、历史、教育、法律、管理的学生善用AI工具,开创AI新世代的研究与创新。

清华大学校长高为元表示,人社领域人才的投入,将大幅提升生成式AI的水准。就像80年代的大学生全面学习使用个人电脑一样,资工系以外各领域的学生都将迎接生成式AI带来的机会。比如我们现在常看到应用生成式AI来翻译、绘图,就需要语言、艺术人才加入程式开发;如果要研发陪伴、疗愈机器人,让AI回应也有情感与温度,专精社会学及人类学的人才必不可少。

清华大学教务长巫勇贤提到,清华人文社会AI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录制一套「人文社会AI导论」线上微课程,为人社学生的AI基础知识打底。有心深入AI领域的人社学生还可选修「人工智慧与应用」基础19学分及进阶21学分的学程,全面强化系统性学习。

巫勇贤指出,从本月开始的新学期,人社院、科管院、清华学院等学院还新开了5门课程,将生成式AI融入科技与社会、社会文化分析、历史研究、法律与政策等课程当中。事实上,教育学院上学期就开了大数据资料分析课程,生医学院今年9月新学年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也将结合AI教学。

清华人社院院长李卓颖本学期新开的「生成式AI指令与历史学习及研究」,即是AI融入人社教学的课程之一。李卓颖介绍,这门课将应用ChatGPT 分析史料、归纳重点、发现问题、并提出辨证与反思,最终将把课堂上应用的经验汇整成一部历史学习及研究的AI指令集,让研究者未来能更正确、有效率地对AI「下咒语」,而不致踏入误区。

李卓颖说,这门课将培养学生应用生成式AI的两大关键能力,第一是「如何问问题?」,第二则是「如何甄别AI给的答案?」,透过培养关键能力,判断那些问题可以带来较好的回应、哪个答案是最好的。

李卓颖提到,研究历史的学生必须充分了解AI的优、缺点。比如ChatGPT在为没有标点的文言文断句时,就表现得相当好,正确率可达9成,明显胜过初学者。但请ChatGPT 建议史料的搜集方向时,会发现它有时竟会揑造出一些根本不存在的文章。

清华人社院学士班大四生洪睿辰上学期就选修了校内的AI课程,并将ChatGPT应用在他最感兴趣的编剧领域。他发现将生成式AI用在搜集素材、解读剧本时,可以事半功倍;但它编出的故事却缺乏原创性及独特性,「让我更坚信现在的AI科技仍无法取代人类创作。」

清华中文系大二生吴庭仪表示,她一直对AI很有兴趣,透过校内生成式AI课程的探索,让她确定未来的学习及职涯发展方向。她将结合AI与语言学专业,持续探索「自然语言处理」,也就是让AI听懂人话及说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