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人社課程結合生成式AI教學 ChatGPT任歷史研究助理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高为元(左二)今率领教务长巫勇贤(右二)等一级主管召开台北记者会,说明最新的课程规画。记者许维宁/摄影

国立清华大学于新学期人文社会课程将结合生成式AI教学,教务长巫勇贤表示,清大人社院、科管院、清华学院、教育学院、生医学院等本学期开设5门课程,将生成式AI融入社会文化分析和历史研究等领域,如使用ChatGPT分析史料,也能担任课程研究助理,激发更多面向的讨论。

清大人社院院长李卓颖本学期新开设「生成式AI只另与历史学习及研究」,他表示,该门课将运用ChatGPT分析史料、归纳重点,甚至提出辩证与反思,最终将课堂上应用的经验汇整成一部历史学习及研究的AI指令集,让研究者能更正确有效率的对AI「下咒语」。

李卓颖谈到,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时,会让ChatGPT担任其中一位组员或提出相反论证,有了AI组员加入,反而可以刺激学生讨论,甚至将论点推进的更多元深入。

李卓颖说,AI可以促进讨论,但要达到创新或顶尖水准还是需要真人,尤其越有历史专业的真人越能与AI协作出好结果。但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AI优缺点,如容易捏造不存在的内容,因此课程在培养学生如何向AI提问之余,也要学会甄别AI给予的答案。

巫勇贤则提到,以课程「科技与社会」中孔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燃素说为例,课程引导学生使用ChatGPT刺激思考、互相诘问,得以让学生的思维长出不同分支,譬如从社会、化学等观点切入,更能了解为何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会提出现今被视为荒谬的论点,使课程讨论的深度、广度都能提升。

巫勇贤谈到,人文素养、人道关怀还是AI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人文社会领域学生可透过AI,突显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可更加发扬自身优势,在AI浪朝中更不能缺席。

清大中文系大二生吴庭仪表示,一直以来就对AI很感兴趣,「当AI冲击我们之前我要主动迎向它,学会怎么用。」目前AI的中文模型成熟度略逊于英文,希望未来能结合语言学专业,融入AI自然语言处理,盼未来达成真正的人机协作。

清大人社院大四生洪睿辰则表示,未来期望成为编剧,也发现使用生成式AI搜集素材、解读剧本时更能事半功倍,但也发现AI编写的故事缺乏原创和独特性,因此仍相信AI科技仍无法取代人类的创作。

清大推出学习四部曲,除了将AI融入人文社会课程外,人文社会AI应用与发展研究中心也规画录制一套「人文社会AI导论」线上微课程;以及3学分的资训逻辑思考、运算思维通识课程;之后还有19至21学分的进阶学分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