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人文課融入生成式AI ChatGPT化身學習夥伴

清华大学率先针对生成式AI成立工作小组,并将生成式AI融入人文社会课程,让ChatGPT化身学习伙伴、研究助理,培养学生善用AI工具的能力。

清华大学是全台第1所针对生成式AI成立工作小组的大学,并开设一系列AI通识课程和工作坊,清华大学今天举行记者会,分享将生成式AI教学融入人文社会课程的成果。

清华大学教务长巫勇贤表示,未来AI将如同水跟电一样无所不在,而人文社会领域的学生专长在于「以人为本」的思辨能力,这是AI难以取代的;AI素养不仅是撰写程式的能力,更是在理解AI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具备实作AI且运用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能力。

为培育学生的AI素养,清华大学也规划一系列正式学习课程,包括人文社会AI导论,以短片的入门微学分课程,带领学生认识AI,同时还规划「人工智慧与应用」基础19学分和进阶21学分,全面强化系统性学习。

巫勇贤提到,清大也将生成式AI融入人文社会课程,上学期已在人社学院和教育学院分别开设人文社会与AI、大数据资料分析2门课,这学期还会开设5门课程,将生成式AI融入社会文化分析、历史研究、法律与政策等,今年9月新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也会结合生成式AI教学。

要如何将生成式AI融入课程,巫勇贤举例,ChatGPT可以成为学习伙伴,在探讨议题时率先输出观点,负责破冰,并刺激大家的思考,让发想观点更多元深入,也能相互诘问、角色扮演,透过ChatGPT的质疑,让学生的观点能经得起检验。

生成式AI也可以作为辅助的学习工具,巫勇贤提到,在历史研究读古文为例,有时会因没有标点符号,导致学生需要花时间断句,ChatGPT也能担任历史研究助理并帮忙断句,让学生花较多时间在研读历史背景上。

「AI不只是资工系或理工科系的事情」,巫勇贤认为,人文素养与人道关怀是AI无法取代的人类特质,人社领域学生在AI浪潮中不能缺席,应设法运用AI工具发挥自身优势,让自己在科技发展和社会变革时更具竞争力。

上学期选修AI课程的清大人文社会学院学生洪睿辰对编剧领域很感兴趣,上完课后发现这是「入门砖」,让自己了解AI的运作。

他也发现,将生成式AI用在搜集素材和解读剧本时能事半功倍,但编出的故事缺乏原创性和独特性,可见AI无法取代人类的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