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团队新突破 助半导体产业突破摩尔定律极限

清华大学电机系暨光电所副教授刘昌桦、物理系教授郑弘泰、电机系暨电子所特聘教授邱博文团队,透过国家科学及技术委员会经费补助研究,成功开发出新型凡德瓦尔异质结构,并于今天举办记者会发表成果。

半导体工业循着摩尔定律发展约半世纪,已逐渐逼近矽材料物理极限,目前业界使用三维材料制造半导体元件,若要达成更高效能运算,需要使用二维材料制造工艺,但仍需克服漏电挑战,以延续摩尔定律。

所谓摩尔定律,是指一块晶片上所容纳电晶体数量,随着制程技术提升,每18个月就会翻倍,效能跟着提升,不过摩尔定律极限是指,电晶体缩小到矽材料物理极限,最终无法突破最大效能。

为突破摩尔定律极限,晶圆代工龙头厂台积电也投入相关研究。

刘昌桦解释,新型凡德瓦尔异质结构可以克服三维材料的限制,让电子操控技术更精进,可应用在厚度仅3颗原子的二维材料上,提升半导体制程技术,也就是说,未来若能应用到产业,可望将半导体制程再往摩尔定律极限推进。

至于这项研究最快何时能应用到产业界,刘昌桦解释,目前还要克服多项挑战,例如二维半导体要使用磁性材料,得以生长在大面积材料,做元件增列,这部分可能还需要5到10年时间。

至于研究能否运用到量子电脑或运算?刘昌桦说,此研究实现了电控量子位元,但还要进一步发展量子讯号传输、侦测技术,若实现就可达成量子运算。

国科会自然科学及永续研究发展处长罗梦凡说明,半导体产业是台湾核心产业,半导体元件愈做愈小,现在从3奈米已快做到1奈米以下,原先的元件运作物理机制将不再可行。

罗梦凡解释,借由异质堆叠,用电控产生电子能谷极化操作,可发射自旋极化的电洞到中间二维材料,这能增加半导体元件的资讯储存、计算能力,对下世代半导体开发具很大应用潜力。

国科会表示,研究成果已在今年5月正式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奈米科技)上 ,并获选为期刊7月份封面。(编辑:潘羿菁)1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