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李稻葵:电动车限速25公里不符合需求,纯属闭门造车
这段时间,新国标电动车限速问题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25km/h这个数字让无数电动车主发出质疑,甚至是抗议。
对此,清华大学李稻葵教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25公里限速,普通人日常骑自行车就能达到。
此话一出,得到了无数网友的深深赞同。
既然25km/h的车速日常自行车就能达到,那直接骑自行车就好了,为何还要花一笔钱购买电动车呢?
关于一众网友的疑问,相关部门给出的解释是,之所以规定电动车的最高时速是25公里,其实主要是为了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减少事故的发生。
新国标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速度的降低确实能规避不少事故和伤亡的发生。
近些年来,由于电动车的骑速问题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已经屡见不鲜,伤害程度大小不一,有的只是轻微的磕碰,有的却因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在一定程度上,电动车的速度过快以及不规范的骑行却是诱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相关部门对电动车骑行进行规范限制,其实是无可厚非的。
根据一些在医院工作的网友所提供的消息称,120外出急救的所有病人,其中因车祸而出车次数在外科总出车量上的占比是很高的,而在这些车祸中,由电动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比竟高达90%以上。
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数字。
但仔细想想,电动车诱发事故的概率确实是所有车辆品类中最大的。
电动车体积小,速度快,可以在任何车道穿梭,一旦电动车的速度过快或者是失控,就会撞到各种障碍物,大到货车、汽车,小到摩托车、自行车、行人以及路边建筑。
更令人胆战心惊的是,一些对这些潜在危险满不在意的人,甚至还一边骑车一边看手机,这不仅是对其他人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生命的不重视。
所以,25公里的限速,很可能就是想要从源头上削弱“马路杀手”的势头。
只是站在公民的角度,25公里限速确实有些不合实际。
限速是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这却给民众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效率问题。
选择骑电动车出行的人,就是为了提高效率,减少通勤时间,给自己的生活提供便利,可25公里时速与骑自行车的效率无二,这无疑让电动车失去了自己的第一大优势,民众自然是不愿意的,谁也不想花钱买麻烦。
如今新国标限速规定实施后,一些网友反映,自己上下班的通行时间直接比平时增加一倍,这大大影响了自己的生活。
减少通行时间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多一点生活的时间,现在的情况却是本就不多的私人时间用在通行上,自然难以让人接受。
特别是那些有多个孩子的人家,接送孩子的时间成本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会占用家长更多的时间,尤其是在上下学的高峰期,电动车的流速简直比蜗牛还慢,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交通拥堵,而且还会增加安全隐患,甚至引发更严重的交通事故。
更重要的是,很多窄道上并没有单独划分非机动车道,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就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如果在这种复杂的路况上行车,一旦电动车的车堵过慢,就会导致机动车辆拥堵,造成通行障碍,从而增加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车主之间矛盾的发生,致使危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增加。
与此同时,各地的交通路况各不相同,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城镇或者是偏远地区,道路崎岖不平,如果遇到幅度较大的斜坡,25km/h的电动车爬坡都难,这让原本便民的交通工具就变成了麻烦。
新国标限速规定虽然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但一条政策的落地还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否则就会引起广大民众的质疑和反对。
限速是正确的,但也要合理的限速,要考虑民众的实际生活情况。
就像李稻葵教授所言,限速25公里,那山地自行车和公路自行车的效率要比电动车更胜一筹。
如此看来,电动车还不及自行车,显然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求,想想也挺让人无奈的。
而李稻葵也就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指出,在制定任何社会性标准之前,首先要考虑到这一问题的当下实际情况以及民众在这一方面的真实需求,最终致使制定的规则能够真正的起到既便利社会又方便民众,而不是一味根据单纯的数据和理论而“想当然”的做出某种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些规定制定者的失职。
而这种违背民众正常生活的规定,最终会造成政策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导致一系列不利于社会与民众和谐的负面影响。
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众网友的深深赞同,政策制定者应该走向社会,聆听民众心中最真实的想法,而不是“闭门造车”,制定一些让民众无法认同的“神政策”。
不过,随着网友的讨论,才发现新国标政策的出现,远不止限速这么简单,甚至还引入了很多华而不实的创新技术。
比如北斗定位、通讯功能以及控制器与电池协同工作等革新技术。
这些技术确实让电动车与科技进行了连接,让民众体验到了满满的科技感,但科技的背后,却是民众出行成本的增加。
根据一些网友反应,单单是一套北斗定位系统就需要200块,可一辆电动车真的需要配置如此精准的“高科技”产品吗?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有点“过度科技”的嫌疑。
北斗定位确实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车辆的位置,但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他们只是用电动车解决日常的出行,并不会远距离行驶,几乎用不到这种高精度的定位。
每位用户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自行选择,而不是强制要求所有人都配置这种科技装置,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引起民众的抗议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此次新标准发布还有更多一刀切的“神操作”频发,其中关于电动车塑料件占比不超过3.5公斤这一规定,也引发了不少人的抗议。
对此,李稻葵教授表示,减少橡胶制品是为了减少车辆自燃的事件发生,但也要视地区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就说电动车安装的挡风罩。
在北方地区,冬天非常寒冷,骑电动车出行,就必须安装挡风罩才能保暖,但这势必会超过规定的保准重量,从而出现规定与现实矛盾的情况,如此一来,不仅会给人们的出行造成不便,而且还增加了交通执法的难度以及警民之间的问题。
此外,还有电动车技术的革新,更是让人一言难尽。
特别是限速这方面,一旦车辆超速,电动车就会断电,这种情况势必会给民众带来安全隐患,在普通用户看来,这是反自然反进步的设计,而这些设计者似乎也只关注到了科技的增加,却完全的忽视了民生真正的需求,这一点似乎有些本末倒置。
而李稻葵教授的代表发言,其实也说出了大多数民众的基本诉求,其中最让人难以接受,最不人性化的就是车速的问题。
说到底,电动车行驶速度的快慢并不是车本身的问题,而驾驶员才是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比如出现最多的不良驾驶习惯。
闯红灯、逆行也是造成事故发生的诱因之一,不能完全归结于车速,一个人的驾驶习惯不好,即使车速很慢,也一样可能引发灾祸。
所以,在制定规则时,应该让更多的电动车用户参与其中,参考民生的意愿,让每一个公民都能参与到影响自己的每一个决策中去,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民意,又利于社会和谐以及交通安定的条例,否则,出台的相关规定不但会引起民众的反对,而且这项政策和标准也将很难落地。
最后,希望有关部门能多听听民众的声音,让大家提出的问题和需求得到重视,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