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座谈黄埔军队 学者吁军事教育应回归台湾本位,正视凤山左营六张犁贡献
▲周三青年日座谈探讨「告别黄埔神话,打造凤山精神!台湾国军的现代化课题」。(图/记者陈弘修翻摄,下同)
记者陈弘修/台北报导
2024为黄埔军校建校百年,陆军官校日前扩大举办校庆活动。对此,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前院长余宗基将军表示,台湾的黄埔精神偏重强调抗日,其实只能代表部分陆军,难以扩大解释为所有军人的共同语言。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也表示,军事教育应该回归台湾本位,正视凤山、左营和六张犁等军事训练班的贡献,培养融合多元族群的「台湾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台湾军人的爱国心。
Y’s Day「周三青年日」19日晚间举办青年座谈,探讨主题为「告别黄埔神话,打造凤山精神!台湾国军的现代化课题」,余宗基、陈俐甫是在这场讲座中,做上述表示。同场受邀与青年对谈的专家学者,还包括福和会青年部主任周德望、国际桥牌社制作人汪怡昕、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主任张国城,以及身兼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的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大家在讲座上也和现场青年们针对黄埔建军、凤山军校正名化、军队国家化等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座谈会主持人福和会青年部主任周德望在开场时表示,自己出身凤山眷村,一直对「凤山精神」和国军议题非常有兴趣。黄埔军校过去有重要的历史角色,但现在应该更新它在军队国家化的立场,跟上现代潮流,并满足我们对军校的期待。
▲福和会青年部主任周德望。
▲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前院长余宗基将军。
国防大学政战学院前院长余宗基将军表示,军人长年受部队教育,强调思想扎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黄埔精神」。但是,台湾的黄埔精神偏重强调抗日,其实只能代表部分陆军,难以扩大解释为所有军人的共同语言。
余宗基强调,黄埔精神不能停留在「抗日」,而应与时俱进,「国家在哪里,黄埔精神就在哪里」,重新建构全体国军的思想、信仰和力量。
国际桥牌社制作人汪怡昕认为,对许多年轻军人来说,「黄埔精神是情绪勒索」,因为绝大部分现役军人已没有「故国情怀」,却被老学长传说中的「黄埔精神」控制。台湾已有超过70年没有打仗,「黄埔精神」不曾被实战更新,停留在八二三炮战时期,难以令人信服。汪怡昕建议,应尽速引进外国军校来台设分校,制造竞争,让优秀人才不再局限于「黄埔精神」,而能有更多更好的选择。
▲国际桥牌社制作人汪怡昕。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主任张国城。
台北医学大学通识中心副主任张国城指出,每回退役将领赴中参加黄埔校庆,社会就口诛笔伐,但「老学长」其实也是「黄埔神话」的受害者,「不是怪他们就能解决问题」,因为中华民国来台的历史,往往是统治者基于利益编造出来的,「黄埔精神」就是中华民国历史「荒谬、迷思和错觉」的缩影,「我们应该积极促进转型正义,认识真正的台湾历史」,让退役将领、现役军人和每个台湾人不再被错假历史蒙蔽误导。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说,「黄埔军校和台湾不是没有关系,只是都很悲惨」,例如,黄埔四期生柯远芬,在二二八时残暴对待台湾人;黄埔五期生张慕陶「镇压二二八事件有功」,不堪回首。
陈俐甫认为,军事教育应该回归台湾本位,正视凤山、左营和六张犁等军事训练班的贡献,培养融合多元族群的「台湾精神」,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台湾军人的爱国心,彻底解决「不知为谁而战,不知为何而战」的问题。
▲台湾教授协会会长陈俐甫。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
台湾公共策益召集人、台湾智库副执行长董思齐表示,当代主权国家的特征之一,就是「武力的独断行使」,而在民主国家,武力的正当性来源就是来自于人民,换言之就是军队是属于国民的、是属于国家的。从历史来看,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可见创建时确实是一支党国私兵,直到1946年才因应军队国家化的要求,改称「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因此,最初所谓黄埔精神,其实就是要求军人服从领袖个人意志、为党牺牲,而非为人民及国家主权誓死拚命。
董思齐认为,总统赖清德19日宣布「全民防卫」将成为台湾的重点方向,而这也需要青年世代的参与和支持,配合公民社会与政界、学界及军方共同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军队现代化及国家安全巩固。同时,青年朋友对国军现代化和军队国家化的深刻了解,将增强台湾社会对抗文攻武吓的向心力,并让台湾的安全和发展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