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離肺癌人數翻倍 台灣癌症基金會籲關注罹癌憂鬱

医师提醒,肺癌初期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已是晚期,呼吁民众除远离烟害、高污染环境外,也要把握早期发现、治疗机会,并注意确诊后的忧郁症状。本报资料照片

截至去年为止,已肺癌高居国人癌症死因首位,长达20年,全台每年超过万人死于肺癌,已成台湾的「新国病」。11月日国际肺癌防治月,台湾癌症基金会医疗副执行长张家仑说,肺癌初期无症状,一旦出现症状通常已是晚期,呼吁民众除远离烟害、高污染环境外,也要把握早期发现、治疗机会,并注意确诊后的忧郁症状。

台湾癌症基金会第18届抗癌斗士刘德龙,59岁时于某次健康检查发现罹患肺腺癌。他表示,戒烟10年以上,身体也未感觉到不适,但癌症却还是找上门,因癌细胞蔓延至颈部淋巴群,手术后失去声音,所幸状况会随着时间慢慢恢复,几次化疗之后,现已经康复。

张家仑说,从国内统计数据观察,肺癌在40至59岁中壮年族群成长特别快速,从2000年的标准化发生率每十万人口28.73,至2021年已来到每十万人口55.84人,人数翻倍,肺癌不再是年长者的疾病,中壮年就应该要特别注意筛检的重要,呼吁高风险族群应接受肺部低剂量电脑断层(LDCT)检查,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可大幅降低死亡率。

据台湾癌症基金会观察,肺癌病人罹癌后,焦虑及忧郁情况高于其他癌别。台湾癌症基金会咨商心理师张维宏说,近年来40至59岁的肺癌患者数量相较过去大幅度的增加。此年龄层的病友会遭遇在生涯、经济、以及家庭角色变化,不论在罹癌后从照顾者转换成被照顾者,家庭的经济该如何分工,何时该回到职场、工作的再次选择,罹癌过程对家庭关系的冲击都是大难题。过往广泛的人际脉络,在这个时候反倒成为病友难以回应的人际压力来源。

张维宏表示,肺癌病人很可能在病程中出现精神及心理社会的普遍症状,如悲伤、恐惧、惊吓、出现死亡的念头、失眠、性欲降低、从事工作或兴趣的意愿降低等,病友如发生因焦虑而喘咳情形加剧、持续忧郁及情绪低落等状况,必须特别留意,适时寻求协助,可透过电话预约基金会的咨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