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让调查官拚了 徐宿良案魔咒延烧不尽
「囚犯困境」源自「赛局理论」,分析被告应讯时认罪的利弊得失,竟在调查局航基站丢失毒品案上演。(图/123RF)
荣获74届奥斯卡4项大奖的「美丽境界」影片,描写患有思觉失调症的数学家约翰.纳许传奇的一生,感动了不少人。约翰.纳许因「赛局理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赛局理论中最有名的应用案例是「囚犯困境」,研究被告应否认罪才能在法院判决获得最大利益,类似场景竟出现在最贪调查官徐宿良盗卖毒品案的「案前案」,也就是徐宿良昔日航调站同事詹孟霖和林圣智,因为遗失6.5公斤毒品衍生的伪造公文案。
所谓「赛局理论」,最初是研究桥牌等博弈游戏的学问,也被翻译作「博弈论」,被应再在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上,提供决策者分析敌我间的「资讯」与「预期」,以对手的反应为前提,判断如何做出最佳决策。如应用在司法的刑事追诉上,就成为应否认罪的「囚徒困境」理论。
经典的案例是:警察抓到两名嫌犯并隔离审讯,其中一人如果认罪、另一人拒绝承认,自己有机会无罪释放,对方则重判30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 15年(用坦承换取较短刑期)。两人都不承认罪刑,则各判1年(因为犯罪证据不够明确)。
如果把「囚徒困境」套在前航基站调查官詹孟霖和林圣智的伪造公文案,就变成认罪能否获得轻判的问题。资深司法官观察,詹、林两人的诉讼策略南辕北辙,詹从检方侦办期间就认罪,但林则始终认为自己没错,结果是詹已获检方首肯认罪协商,并获法院轻判,至于林除了不认错,还向法院声请法官回避,按照「囚徒困境」理论,未来判决可能对林不乐观。不过也有检察官表示,「囚徒困境」毕竟只是经济学上的理论,判决没出炉前,很难判断结果。
调查局航基站前组长徐宿良盗卖3.6亿元毒品,又发生数起调查官弊案,被称为「徐宿良魔咒」。(图/翻摄Google Map)
徐宿良盗卖毒品案不只与「囚徒困境」理论有关系,甚至还有办案魔咒,部分与案情有牵扯的调查官竟因此「惹祸上身」。其中一位是侦办过本案的北机站蔡姓调查官涉嫌在网路购买枪弹,还有一位航基站吴姓调查官涉嫌滥用内部网路偷查个资,两人皆遭查获。
前北机站蔡姓调查官办过徐宿良盗卖毒品案,曾被视为明日之星,却以比特币约15万台币,利用暗网从美国购买1把克拉克制式手枪、2副制式弹匣、1副特制弹匣、1支消音器,以及子弹50发,卖家将枪弹夹藏在黑胶唱片机,从美国纽约州寄回台湾时,遭美国海关拦截查获。虽然他辩称是精进办案能力,破解犯罪模式,但检察官不采信,依法将他起诉,还建请法院从重量刑,而调查局也将他记两大过免职。
另一位偷查个资的吴姓调查官,当初是徐宿良在航基站的同事,吴姓调查官的林姓友人因车祸肇事,委托他查对方个资,吴在办公室登入内部网站的法眼、天网系统,取得对方个资及前科纪录,还问熟识的员警如何在车祸案件举证,希望有助于友人打官司,没想到检调为追查徐宿良案,意外查出吴姓调查官滥查民众个资,基隆地检署考量他有悔意,予以缓起诉。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