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红婵:蝉联冠军升华自我

全红婵

2024年8月6日晚,巴黎奥运会女子10米跳台决赛在巴黎水上运动中心上演。17岁的中国选手全红婵以425.60分卫冕成功。继1992年巴塞罗那、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伏明霞,2008年北京、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陈若琳之后,全红婵成为世界上第三位在连续两届奥运会上夺得该项目金牌的选手。

可以说,她带动了大众对跳水项目更高的关注。中国跳水队在这种氛围中,于巴黎第一次实现奥运会全部八枚金牌的包揽,将“梦之队”推向历史成就的最高点。

未来的三年多,全红婵将向奥运会女子10米台三连冠发起冲击。

年初世锦赛夺冠实现个人大满贯

对于17岁的全红婵来说,2024年是难忘的一年,也是这位天才跳台少女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个赛季。除了巴黎奥运会蝉联女子10米台金牌并首夺双人跳台金牌外,年初的多哈世锦赛女子跳台冠军也分量十足,这枚迟来的金牌让全红婵补足世界大赛大满贯空白。

从东京奥运会决赛一跳惊天下、创造466.20的女子10米台世界最高分以来,全红婵在巴黎奥运周期的三年中也经历过波折。在东京奥运会上,她的207C(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接近满分,可在后来的训练和比赛中,全红婵却不能完美掌握这个动作,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瑕疵,影响她整套动作的发挥。之后的布达佩斯和福冈世锦赛,她都在女台决赛中输给队友陈芋汐。从整体五个动作的发挥来看,陈芋汐更稳,这和两人的成长经历、年龄、发育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

在多哈世锦赛之前,全红婵在巴黎周期拿到分量较重的冠军是杭州亚运会金牌,可是这项冠军并不属于世界泳联赛事序列。在2022和2023年,除了两届世锦赛未能登上最高领奖台,全红婵在一届跳水世界杯和改制后的世界杯总决赛上,都输给陈芋汐,始终未能在除奥运会之外的另外两项大赛中夺冠。去年11月底12月初在武汉进行的全国跳水锦标赛、世锦赛和奥运会选拔赛,全红婵连续屈居亚军,一度让外界担忧她的奥运前景。

但即便再顶尖的运动员都要迈过心理关。不服输的全红婵在冬训中猛攻短板,加强动作的稳定性和陆上力量练习,克服生长发育带来的阻碍。

两个多月的封闭苦练终见成果。在今年2月的世锦赛跳水女子10米台决赛中,全红婵以436.25分首夺世锦赛冠军,在207C动作上得到97.35分,这是她2024年第一大收获。

巴黎奥运成功卫冕与陈芋汐相互促进

说起全红婵的成长历程,就不得不提到比她大一岁半的队友陈芋汐,两人始终在竞争中共同成长相互促进。从东京到巴黎,中国跳水队在女子跳台项目上,因为有这两位小姑娘,处于一种“独孤求败”的地位。

在巴黎奥运会周期,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国内、国际大赛的女子10米跳台决赛同场竞技15次,全红婵赢下其中5次,陈芋汐获得10次冠军。在两人共同出场的这15场比赛,单人项目的冠、亚军从未让与他人,双人项目的金牌也从未旁落。相较之下,陈芋汐获胜次数更多,全红婵夺冠含金量更高。陈芋汐赢下的比赛包括两届世锦赛、一次世界杯赛、两次世界杯总决赛、两站世界杯分站赛,三次全国赛;全红婵获胜的比赛包括东京奥运会、多哈世锦赛、杭州亚运会、陕西全运会、一站世界杯分站赛。

在巴黎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拿下金牌后,“绝代双娇”又进入到熟悉的单人赛竞争。对陈芋汐来说,她的梦想是拿到这块单人赛奥运金牌,否则职业生涯荣誉不完整。对于已经夺得一次奥运单人赛金牌的全红婵来说,这是她第一次在热烈喧嚣的氛围中征战奥运赛场,她想像自己的教练陈若琳那样蝉联冠军。

巴黎奥运会女子跳台单人决赛,全红婵第一跳就再次技惊四座,在107B(向前翻腾三周半屈体)动作上完美一跳,7个裁判都亮出了10分,拿到90.00分的满分。后面四跳虽有个别动作的分数不及陈芋汐,但此时的全红婵已不可战胜,时隔三年再次站到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追平前辈伏明霞和陈若琳的成就,成为该项目奥运连冠第三人。

女子跳台的绝对优势带动梦之队包揽八金

全红婵和陈芋汐在女子跳台上表现出的巨大优势,是中国跳水队目前在国际赛场上实力超强的缩影。在巴黎,除了男子双人跳板和男子单人跳台的决赛还出现一些波澜,中国队在男子单人跳板、女子跳板、跳台等大多数单项中都处于绝对优势。

在双人项目进入奥运会跳水比赛以来的24年共7届奥运会中,中国队其实每一次参加奥运会前,都被预测包揽八枚金牌。但奥运赛场的竞争和变化层出不穷,国外选手往往能在大赛的环境中超常发挥,从“梦之队”手中抢下个别单项金牌。

然而在巴黎,中国跳水队终于实现了这一成就。女子跳台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因为中国队在本世纪开始的两届奥运会上,都没能拿到女子跳台单人金牌,在世锦赛上也多次因为黑马的出现而失去金牌。全红婵和陈芋汐的脱颖而出,让女台两个项目坚不可摧,其他项目特别是男子板、台的跟进,新老队员的搭配组合,让“梦之队”的软肋更少,具备包揽八金的基础。

某种意义上,2024年是中国跳水队历史上最成功的一年。

文/本报记者刘艾林

统筹/王咏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