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他,我们才能读懂陶渊明

中国诗人故事 NO.92

被误读的萧梁皇族❶ 昭明太子萧统

如果不是他

今天的我们还不一定能看到

如此完整的《陶渊明集》

1

昭明太子萧统因为一部《文选》而不朽。

当了近三十年太子的萧统最大的成就就是编书。他编过的书集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他还崇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不过他对中国文学史最大的贡献还是一部《文选》。

《文选》收录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间130多位作者的诗文700余篇,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萧统认为,经史诸子都以立意纪事为本,不属词章之作。因此,在这部总集里,萧统把我国自先秦两汉以来文史哲不分的现象作了梳理和区分。

作品共60卷,分为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等类别,经、史、子不在其列。萧统有意识地把文学作品同学术著作、疏奏应用之文区别开来,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由于 《文选》选材严谨 、注重词藻,所选的作品大多典雅庄重。在过去文人的眼中,一向被视为文学的教科书,是士子们必读的一部书。

2

一部《文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分量厚重,但我却更看重他对陶渊明诗歌的收集。

如果没有萧统,今天的我们能不能读到如此多的陶诗都还不一定。

陶渊明一生不显,他去世之后,生前好友颜延之曾经为他写过一篇祭奠文章《陶征士诔》,即便对他了解至深,颜延之也仅用“学非称师,文取指达”八字来评价他的诗文。在崇尚华丽诗风的两晋南北朝时代,陶渊明的作品但求内蕴而不崇尚文采,在他那个时代始终没有流量。在他去世前后90年间,作品籍籍无名,几近亡佚。

幸好有萧统。

他简直可以算是陶渊明的头号粉丝,不光下大力气搜集了陶渊明的遗世诗文,编撰成七卷版《陶渊明集》,还亲自为偶像撰写了一篇传记。有学者评价说萧统编撰的陶集“编录有体,次第可寻,并有序(萧统序)、目(目录)、传(《陶渊明传》)、诔(颜延之撰《靖节征士诔》),是陶集最早之善本。后世宋、明、清的多个版本,都是以它为本辑补而成的。

3

如果说萧统编撰《文选》有一定的政治考量,那么他编撰《陶渊明集》则纯粹出于个人的热爱。

在《陶渊明集序》里他就说:

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尚想其德,恨不同时。故加搜求,粗为区目。

萧统对陶诗的热爱已然到了手不释卷,恨不能穿越到偶像那个时代的地步。当然,萧统并不是无脑粉丝,对于陶渊明的诗文和其为人,他也都有自己独到的体悟: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大意是说有人质疑陶渊明的诗篇篇有酒,他却认为陶诗本意不在酒,而是寄托情趣于酒。别人都说陶诗质朴无华,萧统却认为陶渊明的文章言辞精彩、跌宕豪迈、抑扬爽朗,有前所未有的大气度。说到为人,我想他是真的懂陶渊明。他看出了陶渊明的针砭时弊,也欣赏陶隐士的旷达率真。志怀高远,安贫乐道,不正是陶渊明流芳百世之所在吗?

在萧统的心中,陶渊明就是圣贤般的存在。

4

只不过身为萧梁王朝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萧统却不能活成陶渊明的样子。

留在史册里的昭明太子除了编修《文选》的功绩,还有一张永远仁德的面庞。史书说他至纯事孝,母亲丧仪期间连蔬菜水果都不吃,每日仅以麦粥一升保命;虽居东宫,一起一坐都是面向西南父皇坐朝之处;如果连夜接到面圣的诏书,就整夜端坐到天明,以示崇敬;还有那些轻刑罚、体恤百姓、勤俭节约的事迹,简直数不胜数。

毫无疑问,这是一位有着强大自制力,并且善良、敏感的贵族精英。

可惜的是,他的生命意外止步于31岁。

公元531年3月,萧统在东宫泛舟赏荷之时意外落水伤了大腿。为了不让父皇担心,他隐瞒了病情。却不曾想病情加重,于四月初六猝然去世。梁武帝萧衍连长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