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仅剩一株的“地球独子”,为拯救它,我国发火箭把其送到太空
地球从38亿年前诞生出生命,经过38亿年的发展和进化,才有今天地球的繁荣。而在这38亿年中,一些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溟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剩下的生物除了适应环境能力强以外,还相互之间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因此,如今地球上的每一种生物,都是地球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看似多余的生物,实际上,是地球生态链中的一环,它们的存在,共同维护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当一种生物灭绝后,就会出现连锁反应,对其他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这也是为何科学家们对那些与人类毫不相关,甚至是对人类生存造成威胁的物种,在其濒临灭绝后,对其进行大力保护的原因。
如今地球上的生态链,可以说“败也人类,成也人类”。人类虽然一方面尽力保护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正是人类活动不断扩张,才让一些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威胁。
在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中,有一个非常特殊,位于我国境内。被发现的时候,就成为地球上唯一的存在,被称为“地球独子”,由于是唯一的存在,其珍贵程度一定程度上超过了国宝熊猫。
为了保护这个物种,我国科学家们可以说是费尽心机,为了让这个物种延续下去,我国发射后第一空间实验室的时候,就用火箭把它发送到太空中,对其进行太空育种,让其能够延续下去。这个独一无二的物种,就是:“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有多珍贵?
说起普陀鹅耳枥这个名字,很多人觉得有些绕耳,甚至感觉有点像外国植物的名字,实际上,它“普陀山-鹅耳枥”的组合,因此可以看成普陀山的鹅耳枥,简称普陀鹅耳枥。
普陀鹅耳枥属于桦木科鹅耳枥属,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落叶乔木,树高可达15米,直径约70厘米。树皮灰色,小枝棕色。叶子较厚,呈现椭圆,边缘呈现不规则的毛状锯齿。花期,雌雄花朵同株,颜色各异。
也正是这些外形特征,普陀鹅耳枥有别于其他的鹅耳枥,呈现自己独具特有的特色。
另外,普陀鹅耳枥分布区域极为狭窄,仅在我国浙江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区域能够寻找到它的踪迹,截至目前为止,野生的普陀鹅耳枥也仅剩一株,树龄为250多岁。
由于稀缺,因此显得珍贵,很多人只知道普陀鹅耳枥比大熊猫更加珍贵,实际上,其珍贵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
因为普陀鹅耳枥有警卫24小时看守,野生大熊猫都没有这样的待遇,目前能够享受到这种待遇的物种,就是非洲的白犀牛,还有国内另外一株植物——母树大红袍了。
负责看守普陀鹅耳枥的人员,不仅防止人为的破坏,还要密切关注普陀鹅耳枥的生长情况,另外,看守人员,还要把任何对普陀鹅耳枥构成潜在威胁的因素,做到提前发现,并且把其扼杀在萌芽之中。
除了安排专人24小时看守外,还在普陀鹅耳枥周围筑建一层防护围栏,这些围栏不仅防止人们接近普陀鹅耳枥,对其造成潜在威胁,而且还防止动物对其进行侵扰。
在双重防护下,确保普陀鹅耳枥的不会受到任何伤害,让其能够健康成长。
普陀鹅耳枥为何如此稀少
普陀鹅耳枥的发现,可追溯到上世纪初,最早发现普陀鹅耳枥的是植物学家钟观光,1930年,他在浙江沿海进行植物考察的时候,首次注意到这种特特的植物。
当时引起他注意的不是普陀鹅耳枥本身,而是普陀鹅耳枥树上的花朵,当时普陀鹅耳枥树上雌雄花朵同株,但是雌雄花朵颜色各异,雌花为浅红色,雄花为淡黄色,非常特别。
在看到这种特别花朵的时候,他虽然感到好奇,但是也并未往深里研究,只是把这种奇异的情况记录了下来。
直到2年后,也就是1932年,植物学家郑万钧经过鉴定后,认为这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并将其归为桦木科鹅耳枥属,由于其是在普陀山地区发现的,便把它命名为普陀鹅耳枥。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寻找,发现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事实,那就是普陀鹅耳枥只发现一株,也仅剩一株,也就是说普陀鹅耳枥成为地球上唯一的一棵独苗,也被称为“地球独子”。
那么,普陀鹅耳枥的数量为何这么少,几十年过去,为何野外的普陀鹅耳枥无法自然繁殖呢?
普陀鹅耳枥仅剩一株的原因,除了人为因素外,其自身的原因也占很大的比例。
早期,由于没有意识到普陀鹅耳枥的珍贵性,以及其稀缺性,在毁林开垦等活动中,不仅对普陀鹅耳枥进行砍伐,并且也让普陀鹅耳枥原有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导致种群规模骤减,最终仅剩一株存活了下来。
虽然普陀鹅耳枥仅剩一株成活,如果其繁殖能力强的话,那么几十年时间,也足够野生普陀鹅耳枥能够恢复过来。
然而,普陀鹅耳枥与许多有性繁殖的植物不同,属于有性繁殖的植物,也就是说需要雌雄花朵授粉结果,用种子进行种植,以增加遗传多样性。
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由于全球仅剩一株,无法进行多株繁育,虽然这一棵普陀鹅耳枥也有雌花和雄花,但是,其花期却不同。
普陀鹅耳枥的雄花花期是3月下旬开花的盛期,4月上旬为末期。而雌花的花期是4月上旬为开花盛期,4月中旬为末期。两者重合的时间仅6-9天左右。
而这个时间在南方,属于春季,常常伴随着风雨,这就导致仅剩的几天时间也无法正常授粉,即便成功授粉,种子产量也少,品质也差。
基本成功获得种子,由于普陀鹅耳枥种子外壳又硬又厚,导致其出芽率极低,仅有2.5%,即便出芽,成活率也非常低。
如果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已经250多岁的普陀鹅耳枥,估计到生命的末期,也无法通过其自身繁育出后代。
为了拯救普陀鹅耳枥,我国做过哪些努力?
由于普陀鹅耳枥自身的原因,导致其很长时间里,有,也仅有这么一株。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科学家对其采取了多项拯救措施。
通过人工授粉、插秧繁殖、组织培养等多种方法,如今成功培育出数万株后代,到这里,问题应该解决了吧!
还没有,因为这数万株普陀鹅耳枥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其通过母株繁育出来的品种,全部拥有相似的基因,这就好比普陀山上的普陀鹅耳枥拥有数万个分身一样。
而拥有相似基因的普陀鹅耳枥与其母株一样,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繁殖后代极其困难。
而想要恢复一个物种,是让其拥有野外生存并且繁育的能力,虽然科学家们繁育出数万株普陀鹅耳枥,看似庞大,一旦放到野外的话,也都是“一次性产品”,依然要依靠人工干预。
并且,单一的基因遗传,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一旦碰到无法解决的病害时,这数万株普陀鹅耳枥就会在同一时间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这点,数十年前,在大米七香蕉身上就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全球的大米七香蕉,都来自同一个母株,拥有相同的基因,通过无性繁殖,其足迹遍布全球。
然而,随着一场病害的到来,最终导致大米七香蕉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一直到今日都无法恢复。
因此,想要真正地拯救普陀鹅耳枥,如何增加其基因多样性,是中国科学家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国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用火箭把普陀鹅耳枥种子发送到太空中,利用太空零重力的环境,以及无处不在的宇宙射线,让普陀鹅耳枥的种子产生遗传变异,以此达到基因多样化的目的。
就这样,2011年,我国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上面不仅载着宇航员,还带着普陀鹅耳枥的种子,开启了一个长达15天的太空之旅。
在种子被发送到太空后,科研工作者们密切关注着其变化,在种子被带回地球后,科研人员立刻对这些从太空返回的种子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的结果让科学家们非常振奋,因为从太空返回的种子,证实了他们的设想,因为种子的遗传基因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存活率也显著的提高。
由于普陀鹅耳枥基因多样性增加,其也摆脱了“地球独子”的身份,经过数年的培养,普陀鹅耳枥不仅生长在普陀山上,也被种植到全国各地的植物园中。
同样是24小时有人看守,同样是母株,你认为是普陀鹅耳枥价值更高,还是母树大红袍价值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