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逾400萬骨鬆患者 恐淪「牙科醫療人球」

牙科医师推测,全台约有三、四百万骨松患者,因年纪较大,患者通常合并有牙口问题,却因为施打抗骨吸收的保骨针剂,牙科治疗若不特别留意,恐因拔牙、植牙引发严重副作用,成为牙科人球,图为示意图。记者曾原信/摄影

根据卫福部国健署国民营养健康调查,65岁以上民众某一部位量测出骨松的比率达14.1%,意即每7人即有一人有骨松问题。牙科医师推测,全台约有三、四百万骨松患者,因年纪较大,患者通常合并有牙口问题,却因为施打抗骨吸收的保骨针剂,牙科治疗若不特别留意,恐因拔牙、植牙引发严重副作用,成为牙科人球。

台大医院牙科部主治医师李正喆表示,骨松患者牙科治疗最容易引发的副作用之一即是腭骨坏死,几乎整个台北区的患者都转到自己的门诊,约有1300多例,全球少有单一医疗机构收治这么多患者;在基层牙医就诊遭拒绝的患者,至台大医院就医者,每年高达3、4000例。长者拔牙、植牙需求高,若基层牙医担心医疗纠纷而不敢收治,患者恐会求医无门。

健保给付的第一线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以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为主,包括双磷酸盐类药物、单株抗体药物等。李正喆表示,在骨质疏松治疗药物中,仅此类药物容易造成腭骨坏死,而药物相关腭骨坏死的典型症状为上下腭骨坏死且暴露在外,合并感染症及蜂窝性组织炎等。

李正喆表示,据统计,使用双磷酸盐、单株抗体等抗骨吸收药物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腭骨坏死风险约为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五间,如在用药期间执行拔牙手术,则腭骨坏死机率提升3至9倍之多。不过,骨松若不规律接受治疗,一旦产生髋骨骨折,一年内因卧床引发心肺衰竭的死亡率,可达15%至20%,风险比腭骨坏死高出许多,患者不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临床上看到骨松患者因医师担心医疗纠纷等原因,成为被牙科放弃的一群,令人担忧。」李正喆表示,除应鼓励患者积极接受骨松治疗外,也必须对牙科医师进行教育,其实若有合适配套,例如分阶段进行植牙、拔牙后伤口尽量完全缝合等,减少骨头移位、缩小伤口范围,或提前投以抗生素预防,均能降低腭骨坏死发生机率。

台北医学大学骨科部医师王柏尧表示,使用骨质疏松药物造成腭骨坏死主要发生在拔牙、植牙等情况为主,且发生率并不高;骨科医师在为患者开立药物之前,会请患者先至牙科处理牙口问题后,在开始用药,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接受牙科治疗,依使用的骨松药物不同,建议停药三至、六个月后再拔牙、植牙,即可降低副作用风险。不过,部分牙医诊所对相关风险不够理解,会要求患者回骨科咨询后,才敢治疗,自己就曾遇过类似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