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重要吗?曾国藩的方法: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圈子也帮不了你

圈子重要吗?

很多人挖空心思找圈子,希望进入他人的圈子中。但从曾国藩在社交上的方法来看,如果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做不到这一点,再好的圈子也帮不了你。

这一点是什么?就是你的志向。

在曾国藩看来,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一个没有任何梦想和目标的人,进入任何一个圈子,都无法改变自己。

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34岁的曾国藩,在翰林院工作4年,经历过连升四级的辉煌后,得出了这个结论,并将这个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弟们。

我们先来看曾国藩在家书中的原话:

曾国藩这段话,就充分说明志向的重要性,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和谁在一起,都没有任何用。

这是曾国藩的经验总结,来自于阳明心学中关于立志的思想。

受阳明心学影响,曾国藩也立志做一个“内圣外王”的人后,让他的人脉圈子得到迅速改变。

曾国藩早期的人脉圈子,毕竟狭窄,主要来源于两方面:

一是来源于同乡。曾国藩刚刚到京城时,举目无亲,租住在湖南会馆中。这一段时期,他所交往的人,大多是湖南同乡;

二是来源于同学。在古代,同学不仅仅是一同读书的人,还有一起参加考试的人,曾国藩一连参加过三次会考,认识了很多同学。

不过,此时的人脉圈子,对曾国藩来说,没有任何质量,因为大家的学识、地位都差不多,虽有互相帮助、提携的想法,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权限。

曾国藩改变圈子后,他在仕途上的变化立即就表现出来了。

曾国藩立志做圣人后,他的圈子立即变得有质量起来。

如何才能成为圣人,最快捷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读圣人的书;二是拜优秀的人为老师。

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有了志向后,更是十分勤奋,他每天给自己定下12门功课,早晚用功。

为了提升自己,曾国藩把读书和拜师都用上了。在京城时,曾国藩拜了很多名师,比如著名的有理学大师、正三品太常寺卿唐鉴,有报国寺的一真长老,也有书法家何绍基等等。

曾国藩所拜的这些老师,在当时有很大的地位和影响力,人脉关系也十分优质,曾国藩的勤奋,让老师们对他也十分欣赏,不仅倾囊相授,还让他进入到自己的圈子中,与学识丰富、德行高尚的人交流、学习。

通过拜师的方式,曾国藩很快就从同乡、同学层次的圈子,进入质量很高的圈子中去了。

要特别提示的是,曾国藩无论圈子如何改变,他的志向都没有改变,一心一意要成为一个“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人。曾国藩的这种志向,让自己的学识和地位都得以提升,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人脉圈子。

后来,曾国藩创建湘军的时候,之所以能得到郭嵩焘、彭玉麟、左宗棠等人物的辅佐,因为这些人物,本就是曾国藩人脉圈子中的一员。

正是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曾国藩才将自己的方法总结出来,传授给弟弟们。这些方法,至今也很有用。

如果你是曾国藩的初学者,建议看看《曾国藩权谋术:乱世可成枭雄,盛世可为富商》,只有先了解曾国藩取得成功的过程,才能真正明白曾国藩在仕途上的一切修为,让自己受益。

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图片为配图,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