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技成果从“书架”摆到“货架”
□李群
12月26日,2024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在南京开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信长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讲话中指出,“真诚期待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在江苏落地成长、更多企业和机构到江苏投资布局,共同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个必不可少的路径就是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无论是“由0到1”的科技成果原创性突破,还是“由1到N”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都离不开产学研融合,这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融合的重要手段。
科技创新不只是在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知识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才能促进创新的良性循环。换言之,科技创新只有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变,才能成为推动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基础研究举足轻重,首先需要把自己的“书架”装满。积累“书架”的最终目的是摆满“货架”,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从“象牙塔”里走出来,把产品与服务推向市场。譬如,东南大学苏州医疗器械研究院的“人体器官芯片”技术,通过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的验证,以超30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相关企业,应用成果先后在江苏省疾控中心、江苏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货架”上的成果更加丰硕,成功实践带来十足底气,将创新成果从“书架”上取下,摆到“货架”上,是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其中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江苏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我们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的创新生态,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促进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让科技创新从“书架”搬到“货架”,需要构建一个高效的体系。江苏拥有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较强的配套能力、承载力强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众多的高校及大院大所、良好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形成创新集聚效应,是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丰沃土壤;我们加强产学研合作、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提供资金支持和搭建技术交易平台等;我们注重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人才保障。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就能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从“书架”摆到“货架”,是解决当下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密钥”,也是凝聚合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好办法。发挥基础研究优势,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我们定能让科技成果从“试验场”走向“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