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为者有位 让“躺平者”警醒

原标题:让有为者有位 让“躺平者”警醒

近日,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对8名“躺平式”干部进行调整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口号喊罢“唱空城”、拈轻怕重“做样子”、撸起袖子“一边看”、遇到难题“绕道走”……现实中“躺平式”干部虽是极少数存在,但这股潜伏着的暗流,危害不容小觑,亟需多措并举进行纠治。

如果给“躺平式”干部画像,可以有这样一些典型“肖像画”。有的庸碌无为、上推下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有事一问三不知,遇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有的“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采取“推、脱、卸、绕、躲”,不推不动,推也不动。有的惯于使虚劲、做虚功、玩虚活,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有的怕字当头、担当不足,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

如此“躺平式”干部,拖延了办事时间,降低了工作效率,使工作落实打了折扣,贻误改革发展进程。长此以往,还易在集体组织中滋生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干事难等不正之风,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消解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可以说,“躺平式”干部的存在,危害深远而广泛。

“躺平式”干部之所以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从个体内生动因来看,根源在于极个别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出了问题。往大了讲,是理想信念“缺了钙”、思想之舵“偏了向”;往小了说,是职业操守“失了根”、职业道德“滑了坡”。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党员干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缺乏主动学习意识,缺乏知识、缺乏本领,能力素质欠缺,面临“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本领恐慌”。

从制度机制成因来看,一是权责事项运行制度机制不明晰,客观上造成党员干部谁也不敢贸然“揽事”。二是容错纠错制度机制不健全,正向保护和警示震慑作用难以有效发挥。三是监督问责制度机制不精准,对“躺平式”干部没有全面严格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更未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四是评价激励制度机制不鲜明,一些地方和单位奉行“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老旧原则,没有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价值导向。

从外部环境诱因来看,“躺平”现象也是随着工作压力增大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之一。面对“5+2”“白加黑”的状态节奏,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应接不暇、身心俱疲,被动地选择疲于应付、敷衍塞责。与此同时,文山会海、督查检查调研扎堆、任务层层加码、“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等顽瘴痼疾,也挫伤了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于是乎被动地选择“躺平”。

纠治“躺平式”干部是一项系统工作,尤需避免“盲人摸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刻舟求剑”的现象,而要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系统思维,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动真碰硬、聚力推进、靶向施治。

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精气神彰显着一个人的品格特质、气力状态、精神风貌,有什么样的精气神,就有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干部干部,“干”是第一位的,必须坚持“干”字当头。唯有敢担当、善作为,干实事、求实效,才能创造经得起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厚植干事创业情怀,就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增强本领能力。

树好制度机制“风向标”。深化有效制度供给,构建权责制度化、流程标准化、运行规范化、事项明晰化的现代治理体系。优化容错纠错、澄清保护制度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干事者撑腰,着力消除影响党员干部担当作为的各种消极因素。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不搞“避重就轻”式问责,把“板子”打到具体人身上,坚决落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机制,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尤须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切实用好干部选拔“指挥棒”,让“躺平者”警醒,让有为者有位。

优化外部环境“好生态”。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求真务实,强化责任担当,履行主体责任,持之以恒、坚定不移,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着力为基层减负、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积极营造有利于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应永葆恪尽职守、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不断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更好地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梁修明)

来源:安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