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董晨宇对话张伊妍:所谓的“信息茧房”,有门有窗并不封闭

(原标题:人大董晨宇对话张伊妍:所谓的“信息茧房”,有门有窗并不封闭)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与讲师张伊妍在播客中展开对话。他们从粉丝给偶像做数据谈起,谈及了算法被普遍应用的当下,各自对“信息茧房”“算法造神”等担忧的理解。

董晨宇与张伊妍在对话中坦言,各自在生活中都是“追星一族”。张伊妍还在前不久发表了一篇关于增加明星的可见性的论文,其中讲到粉丝为了提升偶像热度,在互联网平台给偶像做数据的诸多方法。她在论文中总结了粉丝在帮助偶像在各大平台推广时,平台、粉丝和算法之间“拔河比赛”般的微妙关系。

例如,粉丝为明星打榜的同时,也会为平台创造收益或流量。而粉丝也会想方设法钻平台算法的“空子”,如用浏览器插件自动完成签到任务、为偶像内容刷热度。一度还出现过粉丝发布偶像内容时统一带有“养乐多”(赞助商)“感谢官方正能量”字眼,在“日行一善”超话中发帖,参加“养熊猫”玩法等,以试图增加账号健康度和推荐权重,尽管这些方法并未证实一定会有用。

从追星中的算法讲起,他们又谈到了“信息茧房”“算法造神”等概念。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类似的概念还有“回音室”“过滤泡”等。张伊妍调查发现,公众其实并没有把信息茧房的原因归结到算法上。在国内,信息茧房更多意味着一个群体生态,大家更愿意待在群体里而不看群体之外的信息。在国外,信息茧房多被认为是由于媒体操控,与算法关联不大。

“信息茧房就是块砖,哪用往哪搬!”董晨宇指出了信息茧房这一概念被滥用的现象。他着重分析了信息茧房与信息差的区别。其中,信息差是“0和1”的关系,指的是一些人知道某个信息,另一些人不知道;而信息茧房是“a和b”的关系,指的是大家都知道某个信息,但知道的不一样,且越来越不一样。他以张雪峰为考生提供报考建议举例,这就属于打破信息差,而非信息茧房。

个性化推荐会不会导致信息茧房?张伊妍表示,导致信息茧房的不是选择性接触,而是选择性回避。“比如一个人非常沉浸在小红书,而不愿意看微博热搜中各种混杂的内容,不给自己任何一点可能性看到不想看的东西,就会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她表示,网友在关注自己感兴趣信息的同时,可以在“茧房”上开一个“门”,多获取一些不同的信息。

“实际在各大平台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平台是不开‘窗户’、不开‘门’的”,董晨宇补充说。他介绍,算法的逻辑是用户喜欢看就多推荐一些,但不可能只推荐此类内容。若算法一味地推送与用户偏好相同的内容,会导致用户观看疲劳并最终选择离开平台,因此算法设计需要保证多元化的推送,保持新鲜感,并避免用户流失。算法会通过相似性逻辑来挖掘用户的潜在兴趣。

“而且算法也受多重因素影响,比如相关治理部门、广告商都会介入,最重要的是算法还要根据用户的偏好做出调整”,董晨宇说。他与张伊妍将算法比喻成“半透明的盒子”或乐高,“每个人都可以指指点点,塑造其中的某一部分”。

如何避免陷入信息茧房?“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在‘茧房’上开‘窗户’、开‘门’,平时透透气儿,这就是一个健康的生活的状态。实际上,人类社会已经离不开个性化推荐,因为它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信息获取方式。”董晨宇认为,算法年代对人的要求其实是更高的,人们需要有素养,明白自己住在什么楼道里,窗户往哪开,邻居是什么人。他还认为,“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孟母就是在找适合自己的“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之外,互联网上还流传着一种“算法造神”的说法。比如,前段时间在菏泽南站直播唱歌的郭有才在抖音爆火,于是坊间就流传着一些“郭有才在菏泽南站直播时被平台高管发现了”“郭有才是被算法发掘出来的”等传言。

“我不相信抖音一下就能把郭有才推火”,董晨宇认为,能触碰到用户情绪点的内容更容易获得算法的推荐,郭有才就是如此。他列举了郭有才感情充沛的演唱、穷困时也没有被老婆抛弃等容易带动公众情绪的点。这些促成了郭有才的小火。之后郭有才又与文旅部门合作推广当地文旅。郭有才受到用户关注且推广当地正能量内容在前,算法和平台的助力会起到一点锦上添花的作用。这些共同促成了郭有才的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