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偏好」怎形成?荣阳团队揭背后的神经机制

北荣癫痫团队与阳明交大教授吴仕炜(右一)及施琬谕博士(右二)合影。(阳明交大提供/林志成台北传真)

人类的偏好是如何形成,一直是科学家探究的重要课题。阳明交大、台北荣总与美国纽约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微米(micrometer)层次观察到大脑中不同脑区的神经细胞活动,揭开了偏好形成与情境影响的神经机制,为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提供重要基础。这项研究已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研究团队发现,偏好以及影响偏好的情境因素,是由大脑中的眼眶额叶皮质、脑岛和海马回的神经活动所掌控。这些脑区中的神经细胞群体,有些仅反应当下的偏好强弱,有些仅反应外在情境因素,也有极少部分的细胞群体同时表现两者。这样的发现说明了,情境因素对偏好的影响,经由空间上相邻、功能上互补的不同神经细胞群体共同作用所产生。

主持研究的阳明交大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吴仕炜表示,了解人类偏好与决策是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关心的重要课题。透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有助于解答偏好如何在大脑形成,又如何受到情境因素影响。

他进一步解释,偏好反映了我们对于不同事物的主观感受,研究偏好,其实就是在研究不同个体的独特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个别差异。因此,这项研究也为神经科学、经济学与心理学三种不同学科的对话奠定基础。

有别于当下研究人类大脑所使用的功能性磁振造影(MRI)只能观察到厘米等级的大脑活动,这次研究是少见在微米层次解析度上观察到人类大脑的神经细胞活动,为科学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神经活动细节。微米尺度的神经活动,过往只能在实验动物的大脑中,透过神经电生理纪录或钙离子影像等技术得以观察之。

台北荣总癫痫团队主治医师尤香玉表示,立体定位脑电波是用来治疗顽治型癫痫病患判断病灶的重要方法,可以协助临床医师建构病灶脑区,让手术治疗更精准。透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更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和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提供更多解析人类在做决策时的本质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