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艺术史上最大的劫难
01
1860年9月21日申时(15-17时),圆明园。
战报传来——英法联军已经占领八里桥,清军主帅僧格林沁败逃,大将胜保重伤,京城危在旦夕!
咸丰闻讯如五雷轰顶:怎么办?
是赶紧派人跟英法谈判,还是抓紧准备守卫北京?自己是留守北京,还是赶紧跑路?
想来想去,咸丰下了决心:朕可不学崇祯,朕得活着!朕活着大清才有活下去的希望!
但跑路也是学问——往哪跑?什么理由?
咸丰在地图上这么一看:就热河(今河北承德)了!
为什么是热河?
第一,热河有避暑山庄,现成的宫殿;
第二,热河位于塞上草原。洋兵进军都是沿着水路,不可能跑去塞上草原追自己,就算追来草原,还能从承德跑回东北老家去;
第三,最重要的,大清从康熙时候就定下了每年秋天去热河“木兰秋狝”的规矩,眼下恰好到了季节,去热河的理由冠冕堂皇。
咸丰马上下旨让后妃、太监、宫女、军机处全体成员做好随驾离京的准备。
同时任命自己的六弟——恭亲王奕䜣为钦差大臣,留守北京,负责“办理抚局”。
02
其实,咸丰非常不想起用奕䜣的。
他这位六弟曾是他最有力的皇位竞争对手。
奕䜣身体健壮、擅长骑射,性格坚毅,读书也不少,明显比先天体弱、脚有残疾、性格懦弱的咸丰更适合继承皇位。
所以,咸丰登基之后,一直对奕䜣处处提防,时时打压,深怕他出风头、树名望。
但这次确实是无人可用了(怡亲王载垣之前因为谈判的事和洋人撕破了脸,用他肯定是不行了),只好把奕䜣用上了。
用奕䜣,咸丰还有个小心思:让老六去干这趟苦差事,干好了自回京继续当皇帝,干不好正好借机会消除这个心头之患。
第二天一大早,咸丰的銮舆就浩浩荡荡向北,奔热河而去。
烂摊子甩给了奕䜣。
03
奕䜣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选择继续打,还是赶紧和?
奕䜣本来是个明确无疑的“主战派”,主张两个拳头一起出,一个拳头打“发匪”(太平军)、捻匪(捻军),一个拳头打英法洋夷。
但从八里桥的战况看,奕䜣认为,北京虽然有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护城河,还有十三万人八旗守军,但清军根本抵挡不住英法联军,守城是肯定守不住的,
为今之计,只有赶紧讲和,力争不让洋兵进入北京城。
额尔金在收到奕䜣的信后,回信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立刻释放被清朝方面扣押的巴夏礼使团一行39人;
第二,大清必须完全承认《天津条约》的相关内容;
第三,英法使节必须要按之前要求的那样,各率千名士兵进入北京城,向咸丰皇帝直接递交国书,完成换约仪式。
这三条,你们要是答应,我们就此撤兵回天津去;要是不答应,那我们只好继续进攻北京。
额尔金的态度很强硬,但他心里很清楚,北京城内还有十余万守军,仅凭通州的一万名联军,尚不足以攻下北京城。
因此,他一面赶紧让人回天津去调援兵,一边和奕䜣谈判,以争取调集援兵的时间。
04
奕䜣接到额尔金的信后,派人去查看巴夏礼使团的情况。
这一看,把奕䜣吓了一大跳——巴夏礼使团自9月18日在张家湾被扣押之后,一直被清军各种虐待、殴打,39个人已经被弄死一多半,剩下的十来个也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
人暂时是不能放!
奕䜣给额尔金回信说:放人没问题,但咱们要先达成和平协议,你们把兵撤了,我们才能放人。(到那时就算洋人发火,也木已成舟了。)
额尔金以为奕䜣是拿使团当人质和他们打太极,要求三天之内必须释放使团成员,不然就进攻北京。
奕䜣当然不敢放人,继续各种打哈哈绕圈子,非要先达成和平协议不可。
到了10月2日,规定放人的最后期限过了,额尔金此时也等来了天津来的五千援军,于是下令向北京进发。
这下奕䜣可慌了手脚,赶紧让僧格林沁想办法挡住洋兵。
可僧格林沁这一个多月来,先败于新河,又败于张家湾,再败于八里桥,哪还敢再跟洋兵较量?带着人马就逃走了。
僧格林沁一跑,其他各路清军军心动摇,也都纷纷撒丫子跑路。
北京城的外围一下就空了!
05
10月5日,英法联军到达德胜门外,开始布置炮兵阵地,做好攻城的准备。
额尔金听说咸丰皇帝在圆明园办公,又派一支联军去圆明园,企图堵住咸丰。
咸丰早跑到热河地界了,只剩下奕䜣带着两千多护军坐镇圆明园。
10月6日凌晨,奕䜣得到消息——僧格林沁已率军逃走、洋兵正向圆明园进发后,赶紧从被窝爬出来,朝南边的长辛店跑路。
奕䜣一跑,两千多护军也跑了个干净。
因此,当10月6日下午,联军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就进了圆明园的大门。
他们没有发现大清皇帝,却发现了这座举世无双的伟大园林中的无数奇珍异宝。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朝的不断扩建、增设,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皇家园林。园内不断汇集了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园林建筑,还引入了大量西方园林的技艺,实现了中西合璧,堪称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园中不但收藏有无数的奇珍异宝,还收藏有全套的《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大量历代名家书画,堪称一座巨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于是,从10月7日开始,圆明园遭遇到了极度狂暴的洗劫和破坏。
据参与的目击过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描述:
“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纵情肆意,予取予夺,手忙脚乱,纷纭万状。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贪恋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的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有一处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足够北京居民半数之用,都被士兵们用大车运走。”
圆明园管园大臣文丰既无力阻挡,又痛感愧对皇上,最终选择了跳湖自杀。
在长达48小时的洗劫之后,10月8日下午,联军撤出了圆明园,临走时放了一把火......一直烧到第二天上午,听说联军走了,附近的清军才跑回圆明园把火扑灭了。
06
还没完,圆明园很快就将迎来更大的劫难!
额尔金对奕䜣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奕䜣在10月13日中午12时之前将安定门交给联军控制,同时立刻释放巴夏礼使团人员。
奕䜣思来想去几天:要是继续打下去,洋人肯定攻进北京城,把紫禁城都给你烧了!真要那样,将来皇上回来了龙椅往哪儿摆啊?!
10月10日,奕䜣终于做出决定——接受额尔金的要求。
10月11日,巴夏礼使团被释放。
见到幸存的巴夏礼使团成员的惨状,额尔金大发雷霆,发誓要“给大清国的皇帝一点教训,作为他野蛮破坏国际公法的代价”。
07
10月15日,额尔金和英军统帅葛罗、法军统帅孟托邦开会确定:
第一,“为了安全起见”,联军于11月初撤出北京,以免在冬季水路不通,出现后勤保障困难的情况;
第二,撤出北京之前,必须迫使大清完全接受《天津条约》。
第三,增加赔款金额,作为对本次军事行动的“补偿”;
第四,因为巴夏礼使团的遭遇,焚毁圆明园!
10月17日,额尔金正式下达了在次日焚毁圆明园的命令,英法联军的官兵们都知道,这是他们发财的最后机会了......
10月18日,3500名英军在指挥官率领下拿着火把进入圆明园,十余人一组,开始分散纵火焚园......
暴行持续了三天。
包括但不限于:
无法搬动的瓷器、玉雕、青铜器、珐琅彩等艺术品......
洋人看不懂也没兴趣的历代名人字画及珍本古籍......
上百年的名树古木......
宫殿......
躲在安佑宫内的三百多名工匠、太监和宫女......
藏有康熙和乾隆两代帝王倾尽热情、集当时全国知识精英之力、耗费数十年时间和无数人力物力编纂的巨型典籍全套《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的文源阁......
都彻底化为了灰烬!
08
当圆明园在熊熊的烈火中燃烧时,信使也正穿梭在热河和北京之间。
因为额尔金的这次“狮子大开口”,奕䜣不接受,也不敢自行答应,只好上报,请皇兄定夺。
此时的咸丰,逃到热河后,每天下旨调集各路人马“勤王”,并且表示“倘抚局不成,仍当出兵进剿该夷”。还下旨革了临阵脱逃的僧格林沁的爵位,以示惩罚。
但当奕䜣把额尔金开出的条件报给他时,他其实心里也清楚,就凭这些七拼八凑的“勤王兵马”,想打败英法联军,风风光光回到紫禁城,纯属做梦。
指示老六:可“自行斟酌办理,不必专候用宝(盖皇帝玉玺)”。
就这样,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䜣作为全权钦差,和英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正式承认了《天津条约》的全部内容;《天津条约》规定的赔款——英国400万两、法200万两,增加到两国各800万两;增开天津、大连为通商口岸;割让广东省新安县的九龙半岛给英国。
至此,从1856年10月“亚罗号事件”开始,持续了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PS:
近年来,不少网文把巴夏礼使团事件作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原因。
说是“清朝咎由自取”。
扣押外交使节并对其虐待折磨,确实是错误的且没有意义的行为。
但如上文所述,巴夏礼使团的惨状还没被英法知道的时候,圆明园就已经被洗劫和焚烧过了的。
巴夏礼使团事件不过是英法强盗对圆明园实施更大规模掠劫和破坏的借口。
再PS:
2023年10月18日,由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十二兽首之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在时隔163年后首次与马首重聚圆明园。
截至目前,虎首、牛首、猴首、猪首、鼠首、兔首、马首,七尊兽首已回归祖国。
2018年,一件疑似流失龙首的拍品曾现身拍场;蛇首、羊首、鸡首和狗首至今仍下落不明。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史列传》、《清实录》、《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国近代战争史》、《第二次鸦片战争》、《远征中国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