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回到四十四年前的深圳,第一件事应该做什么?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深圳城市变迁的文章。倒不是因为我生活、工作在这里,而是因为深圳实在太特别了。
它开阔、自由、包容。这座城市,尊重所有个体和商业体看似另类的行为,并将其定性为个性、创新。
它追求效率和速度。从80、90年代起,“深圳速度”就刻在了一代代深圳“打工人”的行为准则里。记得大学的时候,一位同学跟我聊起来深圳玩的感受。他说,“他们走路实在太快了。”
也正是包容和速度。让深圳成为奇迹。40年间,它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都市,拥有众多高科技企业,华为、腾讯、大疆……
1980年,深圳的常驻人口是30万,2022年,这一数字变成了1766.18万。每天都有人来到深圳,也有人选择离开深圳。
有人在深圳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立业、安家,也有人带着在深圳积累的经验,去其它城市发光、发热。
无论是选择留下,还是选择离开的,无论是卖早点、跑业务、创业还是搞研发、做金融……都成就了今天热气腾腾的深圳。
如果一定要挑出深圳的缺点,那应该是休闲娱乐的地方少吧。以至于,很多深圳“打工人”周末休闲娱乐的方式整齐划一为——
逛商场。
深圳拥有超过188个商场,商业中心体量1449万平方米。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商场,是深圳过往40多年发展和城市变迁的佐证。
ONE
是罗湖,是拥有中国之最的罗湖
20世纪80年代,在深圳罗湖出生的小朋友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当时,深圳城市中心就集中在罗湖。
小朋友们玩耍于街头巷尾,不经意间抬头,便会看到写有“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这句话是香港招商局29代掌门人袁庚提出来的,被一代又一代深圳建设者记在心里。
深圳对时间和效率的极致追求,体现在了国贸大厦的建设上。
这座楼高160 米,占地面积2万㎡,建筑面积10万㎡,共 53 层,拥有直径 26 米的直升机停机坪的“神州第一高楼”,被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建设而成。
1984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登上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楼顶,俯瞰建设中的罗湖新城区。
当时,国贸大厦的4、5楼,是一个免税商场,90%是进口货,年销售额超5亿。那时候,想买里面的商品,光有钱可不行,要凭回乡证和外币。
免税商场对于彼时深圳的意义不只是免税商场,它是对“改革开放”中开放的实践,对外资的接纳。1983年,深圳已和外商签订了2500多个经济合作协议,成交额达18亿美元。
不过,对于那时候的小朋友们来说,免税商场可不是什么让人向往的地方。友谊、布吉岛商场才是周末的好去处,有很多高端、有趣的东西,承载了他们童年的欢乐记忆。
1982年,7层高的友谊商场在深圳东门商业圈开门营业,成为当时深圳的商业地标之一。
东门商圈能给小朋友们带来快乐的,可不只有友谊商场,还有麦当劳。
巨无霸、甜筒、冰淇淋、儿童乐园,无论是过生日,还是因为做了什么好的事情受到家长的鼓励,去麦当劳搓一顿,总是令孩子们最向往的选择。
在那个年代,这待遇,除了深圳,只有香港、北京的小朋友才能享受的到。
Two
90年代的福田,辉煌的华强北
到了90年代,罗湖的小朋友们可能会有小小的失落。
90年代开始,深圳的中心不再只是罗湖,城市中心开始向西延伸,福田区逐渐成为新的商业和金融中心。
一些名声大噪的商场在福田拔地而起。
1994年7月17日,全国第一家仓储式平价超市万佳百货,在华强北正式开业。
在深圳生活过的朋友深有感触,7月的深圳可谓酷暑难耐。尽管如此,万家百货门口排队等待购物的人依旧摩肩接踵、络绎不绝。
听老人讲,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购物体验,商场“每隔10分钟才放一批顾客进去”。
那天,万家百货的营业额创下深圳零售业最高记录,24万元。对于现在的商场来说,24万元实在不是什么大数目。但在1994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有3179元,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更低,是1220元。
彼时,不只万家百货具有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开创了“地产+百货”发展模式的茂业百货也盯上了华强北这块儿宝地。
1999年,茂业百货第二家店在华强北开业。
一家百货选择在哪里开店,一定不是偶然的决策,需要考虑人流量、商业潜力、交通、周围客户群体的消费水平等等。
90年代的华强北是福田区崛起的缩影。
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专程来到华强北,那时的华强北商圈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图片上可以略见端倪,它的工业区属性更强。
1988年,赛格工业发展大厦一楼的一小半区域,被改建成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华强北电子市场终于诞生了。
自此,众多内地和香港的电子产业资源开始聚集在这里,华强北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商业属性逐渐增强。
到了1998年,深圳政府开始斥巨资(4500万元)对华强北商业街进行改造,目的是优化华强北的商业环境。1999年10月,首期12个改造项目全面竣工。
耗时十年,华强北发展成为中国电子产业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电子第一街。
华强北的崛起,寄托着90年代深圳产业升级的壮志雄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金融业,将深圳特区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都市。
战略正确,直接影响经济走势。1992 年到1996 年,深圳 GDP 从 317.3 亿元攀升至 1050.5 亿元。
Three
崛起的南山
2002年,深圳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购物中心,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中信城市广场在福田开业。
2004年,华润置地在深圳的第一个购物中心项目,以高端时尚品牌为主的万象城在罗湖区开业。同一年,深圳第一家与地铁无缝对接的国际购物中心——金光华广场也在罗湖区开业。
它们仿佛是罗湖、福田过往辉煌乐章的终曲。
到了21世纪,深圳开始实施多中心发展战略,城市中心体系从原特区内向原特区外扩展,南山区开始崛起。
翻看深圳商场开业资料,你会发现,2000到2020年间,南山区是有最多商场开业的地方。
2006年,深圳首家区域型购物中心——花园城中心在南山开业。
一年后,大型综合性购物中心海岸城,也在南山区开业。
2017年,年轻潮人最爱逛的商场——深圳万象天地落地南山。
2000到2010年,是深圳高速发展的十年。
2010年,深圳全年本地生产总值达到951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467.49亿美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058.85亿元。
时至今日,南山区依然是深圳的经济强区,连续多年在经济总量上位居深圳市各区之首,占深圳全市近乎1/4的经济总量。即使放在全国,南山区的经济总量,也能排在前列。
除了商场,深圳的建筑,像国贸大厦、地王大厦、京基100、春笋……这些标志性建筑见证了深圳过往40年的城市变迁。
我想,每一个商场,每一个建筑,都倾听过无数深圳“打工人”的故事吧。
这些故事可能关于工作、学业,可能关于梦想、关于不甘、关于放弃、关于成功、关于失败,可能关于拆迁、关于造富,可能关于团聚和离别……
这些故事最终会像河流一样汇聚在一起证明——
深圳不是深圳的深圳,是全国人民的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