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继续选县长 或许就不会发生中坜事件
1996年8月,国民党秘书长吴伯雄(右)拜会民进党主席许信良(左)。(本报资料照片)
恩煦与善缘:吴伯雄县长的故事(桃园市政府文化局)
伯公谈到这里,突然话锋一转,提到如果他继续追求连任县长,也许很多事情会不一样。他如果出来竞选连任,大概党内不会有太多反对的意见,许信良先生应该也会支持,因为当初在省议会时,他们就是很要好的朋友了。伯公说许信良竞选省议员时,没有太多资源,竞选办公室就设在他的对面,当时他们两个人联袂作战,联合竞选,天天在一起,沿街向选民拜票,这样的画面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只要有伯公的地方,就会有许信良先生,外界也把这样的情同手足、并肩作战的关系视为国民党团结的象征。
至于发生在一九七七年「中坜事件」,那是中国国民党在桃园县长投票过程中,在中坜国小的开票所。被民众目击并指控有作票舞弊的嫌疑,引起中坜市民愤怒,群众包围桃园县警局中坜分局,用石头丢警局、推倒警车、并且放火烧毁警察局,警方后来也以催泪瓦斯试图驱散包围的民众,黑暗中传出有人中枪的消息,不幸造成两名青年送医不治的事件。
中坜事件被视为台湾民主运动史上,第一次由民众自发性地走上街头,抗议选举舞弊的事件,也开启了日后街头民主运动的滥觞。当年许信良先生有意参选桃园县长,但因为「党纪考核不佳」,以及在省议会的言论并不为资深党籍议员接受,而未获国民党提名,因而自行宣布参选。发生中坜事件之后,桃园县内的投开票所全部重新开票,选务人员小心翼翼地完成后续唱票计票等监察行为,最后许信良高票当选桃园县长,事件才逐渐平息。
但是中坜事件的后续发展,却深深地影响并且改变了台湾民主政治发展。受到许信良胜选的影响,后来的国代及立委选举,有更多人纷纷投入选举,改变了当时的政治生态;但是许信良先生却因为声援余登发先生被捕事件,以及参加「桥头事件」的游行,被省政府以「擅离职守」罪名移送监察院,许信良先生仅就职一年半,被迫提早离开县长职位。一九七九年底发生的美丽岛事件,以及后来风起云涌的党外运动,以及民主进步党的成立等等,足见中坜事件是台湾战后民主化最重要的分水岭,它打破威权统治气氛,让后来的民主运动得以形成。
对于中坜事件,伯公很有感触地说,当时虽然谢东闵先生要把他调到公卖局工作,不过时任国民党组织工作的李焕先生,却认为伯公应该留在桃园;如果那时他没有接任公卖局长、继续留在桃园选县长、或者国民党顺理成章地推出许信良先生竞选县长的话,也许这件事就不会发生了,对于发生这样的政治冲突事件,伯公也感到很遗憾,伯公认为当时党是推出欧宪瑜出来竞选县长,加上伯公的堂兄,也就是吴鸿森先生的儿子吴运丰先生也同样在争取党内提名,虽然立场很为难,但他也必须支持中央的决定,即使是他自己不选、而由许信良先生出来竞选,他也绝对会支持他。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想起伯公竞选桃园县长时,李焕先生希望他能配合许信良先生竞选省议员,后来许信良先生也顺利拿第一高票顺利当选,加上许家和吴家本来就是旧识,到今天他们仍然有着良好情谊,伯公也说许信良先生不是会钻牛角尖的人,而且是「蛮可以交朋友」(值得交的朋友)的人。这些政治上的权衡考量,到现在看起来,都是影响台湾政治社会发展的重大转折,只是当时并没有人会知道,个人的进退抉择,竟牵动台湾的历史发展和个人命运。(四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