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患者走生命最後一哩路?醫分析安寧療護、斷食善終最大差異
马偕医院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主任方俊凯说,断食反而会让患者与家属过度关注身体变化,忽略临终前心理、社会和灵性面的需求。 图/联合报系资料照片
台湾为高龄社会,许多家人须面对长辈善终议题。国内有医师以照顾家中渐冻症长者的经验,积极推广「断食善终」,也就是透过逐步减少喂食,让患者慢慢走向死亡。马偕医院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主任方俊凯说,安宁疗护是依病患的病情状况、身体条件,配合调整营养摄取,让身体相对稳定;断食反而会让患者与家属过度关注身体变化,忽略临终前心理、社会和灵性面的需求。
安宁疗护、断食善终其实不同。方俊凯说,「病主法」的「预立医疗决定」可事先表明,拒绝维持生命治疗、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或其他与医疗照护、善终等相关意愿,但都需要搭配医护专业判断。但断食善终这样做,虽然看起来很自主,但许多时候并非病人本人决定,而是家属决定,「这对病患来说,能不能提供最好的状态、最好的生活品质?」
方俊凯说,举例来说,若患者已出现不吵闹、倦怠、陷入长时间沉睡,醒来却不认得人,可能仅剩5~7日。另外若是血压往下掉,眼球出现荔枝状的红色血丝等症状,大约2~3日就可能死亡。因此现有的安宁疗护,对于患者的不同阶段掌握已十分精准。
方俊凯指出,台湾、日本、韩国3国最新跨国研究,记录病人状况、生活品质、疼痛及舒适度等指标后发现,在患者最后临终前完全不给水分,其实对病人并不是最好的,反而是在过世前1周每天给水500cc,前两天给水250cc,才会是最好的。
安宁患者常见有疼痛、呼吸喘、意识混乱等不舒服状况,都可能降低生存意志。方俊凯说,疼痛可使用吗啡类制剂减轻,喘可用化痰等方式改善,躁动混乱则可用低剂量精神抑制剂缓和;「安宁疗护不是甚么都不做,而是照着病患的病况调整」,上述这些痛苦状况,医疗人员通常不到1个小时就能帮助缓解。
方俊凯指出,患者愈到末期,心理、社会和灵性上的需求,就愈发重要,不仅要让患者平静、减少不安,也要协助在社会上和家人、朋友好好道别,让人际关系好好结束,灵性上则看患者是否觉得此生有意义感与幸福感,「如果充满遗憾,就会充满恐惧,但如果觉得此生该做的事都做了,就可以没有恐惧放下一切」。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