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现代治丧文化!传统殡葬业转型派遣 陪亡者走最后一哩路

▲ 身穿西装的殡葬业者,给人专业服务形象。(图/刘君玲提供)

记者詹雅婷/综合报导

那年,长年卧床的94岁失智奶奶走了,从不断病危、不断进出医院急救的苦海解脱,当时收到消息的我,心情复杂,一边替她走出病痛感到松一口气、一边却也还没接受与奶奶永远道别的事实,是难过、慌张,更是毫无头绪。赶到医院后,家族长辈先是低头不语,接着板着脸讨论奶奶身后事,十几个人有十几个意见,不是争论不休,就是一片沉默,就像空气凝结一般。

而最后提出解决之道的人,正是协助统整意见、帮忙安排时程进度的礼仪师,在这段期间里,他几乎每天出现,再忙也会打电话关心问候。对于丧家来说,他是可靠、专业的大人物。

►►道别更简单!传统厚礼逐渐淘汰 「树花葬+海葬」成潮流►►阴森黑→环保绿!台湾殡葬业大翻转 「专业化」成未来趋势►►殡葬业扭转人生! 许伊妃:家属「紧握的手」是工作的动力

形象大翻转!殡葬业转型甩歧视 主打专业进军海外

▲ 台湾死亡人口与产值估计对照表。(图/记者詹雅婷制)

依照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2010年至2060年台湾人口推计报告,2020年的死亡人数大约有17.9万人(死亡人口趋势推估如上表),以平均每件丧葬费用40万元计算,每年约有700亿元以上商机。越来越多业者抢食这块治丧大饼,根据2015年的《台湾趋势研究报告殡葬服务业发展趋势》指出,自民国2010年的3164家,至2014年成长至3701家,5年间成长537家,平均每年成长率维持在4%左右。

近年来大型礼仪公司进军海外,像是龙严仁本集团拓点至对岸,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专任副教授杨国柱表示,其实多数成功进军海外的案例,都是以「管理阶层」居多,光凭个体户很难打入当地生活圈,他们进军海外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台湾殡葬市场已渐趋饱和。

景气冲击市场萎缩、治丧仪式简化 传统殡葬业陷困境

▲ 殡葬产业细分多项,有接触大体的洗穿化,也有专职安排时程的礼仪师。(图/刘君玲提供)

探讨传统殡葬业者面临三大关键难题:第一,面对大型礼仪公司崛起,引进国外最新殡葬制度及生前契约,透明化管理的企业化管理、重视从业人员训练及建立完善SOP制度,敢于创新求变,让家族式经营师徒相承的传统殡葬业者难以望其项背。

第二,老一辈的传统治丧习俗观念不再根深蒂固,年轻人崇尚简单隆重的仪式,古早的孝女白琴、五子哭坟等仪式逐渐被淡忘,市场渐渐流失。一名入行7年的礼仪服务人员也透露,殡葬日渐不好做,「近年真的简化很多,我刚入行还有『孝女』、『牵亡魂』、『倒退噜』、『哭童』等传统习俗,现在真的少见!」

第三,现代社会的景气冲击,越来越多丧家「货比三家」,进而选择简单且价格亲民的治丧团体。为了不被市场淘汰,传统殡葬业者只能力拚转型找出路。

哭丧文化式微!「孝女白琴」场次锐减 力拚转型找出路

▲ 哭丧文化出自周礼,是儒家礼仪之一,主要以「哭」寄托亲人去世的哀思,以「唱」纪念长辈的生平事迹。(图/刘君玲提供)

殡葬业第三代的刘君玲,祖母和母亲也都是孝女白琴,从小耳濡目染,18岁正式接手,近20年的从业经验,见证哭丧文化由兴到衰,「7、8年前,孝女白琴和牵亡魂阵仪式,一个月可做3、400场,现在只剩100多场」,刘君玲无奈地说。

哭丧文化逐渐式微,让传统殡葬业出身的她,不得不面临「转型」压力,「现在竞争这么大,我们一直想着还能做什么?」对她而言,景气不好、职业倦怠是决定转型的最大因素,再加上要与家族的牵亡魂阵等传统殡葬走不同的路,最终选择转型全女性婚丧喜庆人力派遣公司,不但可以跟大型礼仪公司配合接案,也不被活动性质所限制,不论是记者会、活动接待、加油团等活动都能接。

「一开始人家看到礼仪服务人员全是女生,难免产生质疑,但我们希望透过女性礼仪服务人员,替告别式带来柔和温馨的力量。」从传统殡葬业转型成新型的女性人力公关团队,靠着口耳相传,渐渐打出知名度,一连接下黑道大哥陈启礼与前总统马英九母亲的告别式。刘君玲透露,「虽然一般婚礼都找自家人,但难免有不周全,我们可以从头到尾一直服务,担任迎宾招待,不断转型求变找出路。」

传统殡葬业不转型就淘汰? 生死学系专家这么说

▲ 殡葬业者成功转型人力派遣公司。(图/刘君玲提供)

台湾殡葬业竞争激烈,大型殡葬集团引进企业化管理,一改过去迷信繁琐的习俗,改以制度化、简单隆重的丧葬仪式,在现代化冲击下,家庭式经营、师徒相承制的传统殡葬业,只能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但「不转型」一定会被淘汰吗?杨国柱却不这么认为。

「现在许多专业化、标准化的礼仪社,也是从传统转型而成,一部分自然淘汰,另一部分不见得无法生存」,杨国柱点出关键,「礼仪服务的满意与否,是主观的!」传统业者还能占有优势,因为目前乡村殡葬形式,仍以传统习俗为主流。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专任副教授杨国柱。(图/记者杨蕙绫摄)

嘉义民雄有一间道士家族开设的礼仪社,哥哥是师公台语)出身兼礼仪师,弟弟司仪,弟弟主持仪式声音低沉,让人想睡,但案子很多,一个月可接到50、60件。」杨国柱说,有些传统礼仪社一个月一件案子也没有,还是可以继续经营,「没案子就兼差当师公、帮忙看风水。」当礼仪社不再是主业,拥有法师、道士、看风水技能的传统业者,靠着兼差、接案等方式,依旧得以另辟一条成功之路。

但他也表示,在强调「经验传承」的殡葬产业来说,很容易陷入「以盲导盲、以讹传讹」困境,例如亡者入葬放在胸前的「照身镜」,常被说成「照心镜」;盖在棺木上的「铭旌」,常被说成「灵旌」。因此,应以学界着手进行教育,制定工作流程SOP,来减少这类的状况产生。

近年来,殡葬业者的形象逐渐改变,从过去较为保守、忌讳的印象,转变成一般性质的服务业,也多半不再有歧视、排斥的眼光。但在传统市场萎缩、年轻人崇尚礼仪简洁化,及大型礼仪公司多角化经营的打击之下,传统礼仪社唯有靠创新转型,才能重新站稳脚步,力拚翻转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