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森黑→环保绿!殡葬业翻转形象 「专业化」成未来趋势

▲《送行者》带起一阵殡葬风潮。(图/取自《mysoju》网站)

记者杨蕙绫、詹雅婷/专题报导

2008年上映的日本电影《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日语:おくりびと),讲述一名大提琴手回到故乡,阴错阳差成为一名礼仪师,原先身边的人无法谅解,存在强烈的偏见与忌讳,但他以严谨的工作态度及对亡者的尊重,赢得所有人的敬重。这部电影也让「殡葬业」形象翻转,逐渐被外界认识并接受。

近年来,仁本龙岩等大型礼仪公司纷纷进军海外,台湾仁本服务集团2014年成立「华夏仁本」前进福建福州,目前持续拓点;龙岩集团于2017年前进浙江温州,投资上亿美元,成为温州最大台资企业。台湾殡葬产业蓬勃发展,盼能复制成功模式,将新的殡葬服务、殡仪理念带进大陆。

►►翻转现代治丧文化!传统殡葬业转型派遣 陪亡者走最后一哩路►►道别更简单!传统厚礼逐渐淘汰 「树花葬+海葬」成潮流►►殡葬业扭转人生! 许伊妃家属「紧握的手」是工作的动力

▼大型殡葬集团前进海外,开拓事业版图。(图/翻摄自官网

殡葬形象翻转!年轻人不忌讳 师承制度走向「科班专业化

南华大学生学系专任副教授杨国柱表示,生死系学生毕业后从事本行的比例大约5成,像是从事礼仪师、殡葬相关的心理咨商或是社工,另有10%从事相关产业,像是宠物墓园、礼仪公司行销企划、宝塔人员等。薪资方面,最高的是直接与遗体接触的「洗、穿、化」工作,薪资约6至7万;一般大型礼仪公司的薪水大约4万上下;小型礼仪社约在2.8万到3万之间。

传统殡葬业面对转型的同时,台湾高等教育也在培养殡葬服务人才,像是南华大学生死学系、辅仁大学宗教学系生死学与生命教育组等系所。全台最早成立生死学系的南华大学,从去年开始,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增加实务经验,学生需经过400小时的实习才能毕业。

杨国柱透露,课程安排临终关怀,悲伤辅导等课程,让学生比较了解如何应对,如果家属过于悲恸,哭到无法自已,或是不知道如何纾解悲伤等,透过生死学的课程,会比较有扎实基础,非本科系的从业人员,可能需要公司教导如何应对。

▲龙岩杯连续两年举办校园征才。(图/龙岩集团授权提供,下同)

以台湾殡葬龙头「龙岩集团」为例,集团行政长梁建芸分享人才培训的重要,「每个案子都是重要且无法重来的,我们期许礼仪师能带给客户放心与安心。」因此,礼仪师要能上线服务,至少经过一年以上的严格训练,包括体能仪态、性向测验等,通过业务、礼仪主管的内部通关考试后,才能正式独立接案。

为了提升台湾殡葬业发展,提供人才发挥空间,梁建芸指出,龙岩从去年开始举办「龙岩杯」校园创意竞赛,以品牌策略发展、塔位墓园商品设计、市场深耕与开发等6大主题,吸引上千名学生创意提案,借此更深入了解生命产业的经营,「盼能为大中华区的学生创造一座自我展现的舞台,也提供企业一个找寻人才的平台。」

学识理论、实务落差大 「实习400小时」才能毕业

殡葬产业领域中也有所谓的证照制度,但其实真正拥有礼仪师证照、也在执业的礼仪师人数少之又少,肇因于考试制度存在弊病。成为一名礼仪师,必须同时拥有技术士证照、2年工作经验以及20学分这3个条件。

但现实社会中的补习课程,常把安排太过浓缩,导致学生上课状况不佳,且20学分取得容易;另外在2年工作经验这方面,可能有家族企业挂名等状况,所以导致就算手上握有这张礼仪师证照,也不具有独立执行专案的能力。

即使台湾近年来积极培养殡葬服务人才,理论与实务仍有差距,屡传相关科系出身、领有合格证照的新手礼仪师,因实务经验缺乏,受到师徒相承的资深礼仪服务人员诟病,质疑「光有证照无经验,有何用?」

▲台湾知名礼仪师「冬瓜」郭东修之子郭宪鸿,继承父业成为殡葬业者。(图/翻摄自郭宪鸿脸书)

对此,知名殡葬业者「小冬瓜」郭宪鸿点出关键,「台湾教育的通病,学识理论跟实务落差太大」,部分业者可能会有种「互相瞧不起」的概念,是因为彼此缺乏理解跟包容,但现在情况改善许多,「业界普遍接受证照的存在,比起以前确实好多了。」

杨国柱指出,「一个学校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实际经验,需要循序渐进,有时候这些东西(指证照)只是个门槛,律师、医师也都是这样走来的。」他坦言,早期课程训练可能不扎实,但现在制度慢慢建立,「以前没有规划实习制度,现在学生须通过400小时实习才能毕业。」

他也透露,校方会帮学生挑选政府部门评鉴绩优的业者,学生也可自行选择合格业者,实习期间会安排老师不定期督导,实习完毕后,须缴交成果报告,产学合作让学生不致「毕业即失业」,反而更能与业界接轨。

▼传统殡葬业者面临转型,图为孝女白琴。(图/刘君玲授权提供)

学习日本制度「流程透明化」 殡葬业龙头分享成功关键

台湾早期殡葬业积弊多年,俗称「土公仔」的殡葬业者,身穿吊嘎背心、脚踏拖鞋兼叼烟,遇到行事草率、价格不透明的业者,家属只能无奈承受。日本比台湾更早开始重视殡葬礼仪观念,因此,台湾最早学习日本殡葬模式且最为彻底的龙岩集团,费时25年决心改革,翻转大众对殡葬产业的印象

「人才训练经费绝不能省,员工的反馈才是真正的价值!」梁建芸指出,公司每年派员前往日本,包括礼仪师、业务、内勤同仁等,学习日本殡葬业的服务态度、标准流程、内部控制及管理学等,「最早送去日本的礼仪师在当地就待了两个月!」

此外,采购、设计相关同仁也定期观摩日本殡葬博览会,见习AR、VR等科技结合殡葬产业、硬体设计及动线设计等。「日本火化的过程看不到任何一个送货的,庄严的告别式现场没有闲杂人等,动线安排如此精致,我们要学习人家好的经验。」梁建芸如是说。

▲2017东京殡葬展展出的花山。

不仅如此,打破殡葬业的黑色印象,龙岩携手国际建筑大师安藤忠雄打造生态墓园,梁建芸表示,建筑是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盼以更具美感的墓园,颠覆以往传统,让家属更愿意造访、慎终追远。

「以往大众不喜欢提起的黑色殡葬产业,其实可以是白色照护事业、绿色环保事业及红色慈善事业。」梁建芸以颜色属性为代表,划分殡葬业的过去、现在及未来,揭开殡葬业的神秘面纱,「每个人都会碰到,为何要忌讳?应该好好讨论如何做,才能更贴近人性、抚慰人心。」

▼颠路传统墓园的阴森形象,以深具美感的设计,让家属更愿意造访。(图/翻摄自龙岩集团官网)

未来殡葬产业多元 「生前告别式」、「追思酒会」广为人知

台湾现有的葬礼不外乎传统火化后进塔、或是海葬、树葬、花葬等等,但都属于「身后事」的范畴,关于「生前告别式」概念也逐渐广为人知。资深体育主播傅达仁去年底将新书发表会打造成生前告别式,表示「我走的那天就不通知大家了,不要麻烦。

其实台湾早在2001年就有举办「生前告别式」的案例,当时知名作家曹又方也是以发表作品为由,广邀亲友、媒体到饭店,当时的她提到,「我要生前就听见朋友对我的赞美跟肯定,不要等到我死了之后。活着听见赞美,说不定可以鼓励我继续多活几年」。」

▲殡葬业者、准礼仪师许伊妃。(图/记者杨蕙绫摄)

根据殡葬业者许伊妃表示,目前台湾的生前告别式案例少,有听闻的个案几乎都是癌症患者所办。另外较为新颖的是,身后的告别式以「追思酒会」形式呈现,在灵堂前方放置立体看板,大家跟看板敬酒、说话。

郭宪鸿指出,「生前告别式的想法大家都有,问的人也多,但做得人少之又少,最大的关键在于,不知如何开口跟亲友提这件事。」他曾替一名罹患癌症的病人办过生前告别式,「他的时间不多了,希望趁还有时间跟体力,好好跟身边的朋友告别。」

他也提及,想在今年想替自己办一场生前告别式,邀请近几年给予帮助的亲朋好友,「时间抓在生日前后,我想做成像感恩会、生日会形式,不是为了办而办,希望透过这个机会,跟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人说声谢谢。」

▼ 电影《非诚勿扰2》让大众开始关注生前告别式仪式。(图/翻摄自YouTube)

未来殡葬产业多元 宇宙葬、太空葬不是梦

日本迈向高龄化社会后,死亡人数逐年升高,殡葬业商机无限,近几年推动「生命礼仪展」,展示殡葬相关设施、产品及服务等,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对象。郭宪鸿指出,日本的创意美感值得学习,「因为他们真的做得很漂亮」。

他也以2017日本东京殡葬博览会为例,展览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葬」及「宇宙葬」,将骨灰放入气球内,到无遮蔽物的开阔场地施放,气球升到一定高度便会破裂,骨灰随风飘散,「以往觉得日本人严谨保守,但日本人严谨保守的性格和殡葬开放程度却大相迳庭。」

▲2017东京殡葬展展出的骨罐。(图/龙岩集团授权提供,下同)

还有另一种「太空葬」形式,是将部分骨灰制作成如「口红胶」大小,送至美国利用火箭送上太空,价格依制作成品的大小而定,以一般口红胶大小的太空葬来说,至少5万台币起跳。

相较日本殡葬观念开放,台湾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郭宪鸿也认同,「台湾表面上变得开通,但对死亡的忌讳还是很大,日本虽然有些东西相对保守,但勇于创新这件事还是让人啧啧称奇,像是『善终笔记』、『事前规划』,台湾还是停留在生前契约,那是不够符合现代人需求的。」

▼2017东京殡葬展展出机器人法师帮忙念经。

丧葬自主权提高 仪式过度简化 专家忧:生者恐无法排解悲伤

「现代人的通病,认为有钱就能解决,但有钱并不代表孝心」,杨国柱表示,亲属关系若没有透过事必躬亲,肯定变得疏远,后代子孙也会有样学样,「慎终追远」让家族关系得以维系传承,丧礼仪式的过度简化,长期下来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时代在变,不仅影响丧葬礼俗的呈现,也影响守丧时间,「以前两千六百多年前要守丧三年(两年六个月),后来改到七七四十九天,最后竟然变成一个礼拜就好,头七做完直接出殡,守丧时间越来越短,亲属悲伤便无法完全疗愈。」

▲南华大学生死学系专任副教授杨国柱。(图/记者杨蕙绫摄)

此外,台湾近年来「殡葬自主权」意识提高,部分民众崇尚简单即可,甚至希望取消告别式,以减少处理身后事的家庭纷争。但杨国柱强调,家奠、公奠是为「活人」而办,是家属修复悲伤情绪的管道之一,也就是给家属一个「为他们做最后一件事」的机会,让活着的人知道,做完这件事情就必须收起悲伤的心,他们有悲伤的权利。

「死亡不是结束,是另一个重获新生的开始」,以人为本,正心善念,即是对生命最大的敬重,不分种族贫富,每位往生者都值得被尊重对待,积弊多年的殡葬业形象已成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专业化、企业化经营,如何让生命的最后一哩路走得尊严体面,丧葬礼仪尽善尽美,也成为殡葬业者未来需持续思考、精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