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别更简单!传统厚礼逐渐淘汰 「树花葬+海葬」成潮流

记者钱玉纮、杨蕙绫、刘亭詹雅婷/综合报导

人的一生终究要面临死亡,在台湾传统社会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观念,在长辈往生后更是要以厚礼来安葬与祭祀,但是随着时代改变,传统的农业社会步入工商业化,复杂的葬礼习俗已经与现代人生活步调不符,葬礼经逐渐简化,甚至政府也鼓励以简葬来取代,但另一方面也压缩了传统业者生存空间

►►翻转现代治丧文化!传统殡葬业转型派遣 陪亡者走最后一哩路►►阴森黑→环保绿!台湾殡葬业大翻转 「专业化」成未来趋势►►殡葬业扭转人生! 许伊妃家属「紧握的手」是工作的动力

传统葬礼超复杂,政府推「简葬」取代「厚礼」

台湾传统的丧葬礼俗以佛、道教融和为主,虽然各地会有不同的习俗,但流程大致差不多,基本的就超过20项,各种避讳、礼仪细节更是相当多,也因此传统的葬礼多给人「繁杂、冗长」等印象。传统上来说,从往生者自知即将离世开始,子孙就要先将家中大厅打扫干净,称为「并厅与舖水舖」,大厅若有供奉神明和祖先牌位,必须先用米筛或红纸将其盖气来,俗称「遮神」。死者摆放的方向为头朝内脚朝外,接着要摆上脚尾物,包含脚尾饭、脚尾火、脚尾炉等等。

经过告知家中有丧事的「示丧」、告知入木时辰的「报丧」后,子孙必须穿着孝服以及别孝志,不同辈分的亲属所穿戴的物品与颜色也不同。传统上出嫁的女儿闻讯返家时,在离家一段距离的地方就要开始嚎啕大哭,称为「哭路头」,而长辈断气时没有侍奉在旁的子孙,从外地回家时必须「匍匐入门」,接着经过买棺、大殓、封钉等等繁复的步骤之后,出殡前要举行家奠与公奠才能安葬,每7天要祭拜一次,直到49天后的「七七」(或称「满七」),接着还有百日、对年、捡骨等仪式

▲电影《父后七日》诠释了传统葬礼的繁复。(图/《父后七日》剧照)

因此,依照传统葬礼的程序,时间上通常会拉到好几年。这样耗时耗力的葬礼习俗在今日忙碌的社会中已经不再符合生活习惯,尤其在大都市中更为明显,以台北市为例,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民国89年11月起,就已经禁止跳加官车鼓阵、孝女(男)哭阵等阵头仪式进入第一和第二殡仪馆内,礼厅也推动不挂布幔、不套椅套、不铺地毯布置方式,还有联合奠祭、电子挽联等服务。台北市民联合奠祭于民国80年开始办理,每个场次会服务8位往生者,民国103年起取消亡者须设籍台北市的限制,民国106年4月开始则开办基督教、天主教的联合追思礼拜。联合奠祭能协助家属简化丧葬流程并减省相关费用,殡葬管理处也提供包含礼堂布置、司仪、诵经等22项免费服务,民国102年时共有93场、894人使用,今年8月为止,已经举办了131场联合奠祭,共1034人参与,每月平均举办了16场。其他像是因应环保概念而产生的「电子挽联」,在过去葬礼悬挂的挽联都是一次性,用完就丢掉,且焚烧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空气污染,电子挽联可以取代过去用完即丢的纸张,殡葬管理处从101年开始试办,104年开始一殡与二殡的各级礼厅都开始使用。另外还有生命追思网、线上祭拜等服务,让殡葬仪式更多元,也更符合社会潮流

火葬比例达95.65%成主流 「多元环保葬」也渐成趋势除了殡葬仪式简化之外,传统多以土葬的方式处理往生者尸体,但是台湾土地资源有限,殡葬用地不足成为一大问题,因此政府也推行火化塔葬的概念。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民国84年时火葬的比例只有48.67%,到了民国104年时,全台的火葬比例已经高达95.65%,显示火葬观念已经渐渐为国人所接受。

另外,不留下骨灰的「环保葬」,例如树洒葬、花葬海葬等也逐渐流行,在民国92年时台北市只有5人申请海葬服务,后来新北市桃园市也一起参与,到了民国105年,「北北桃联合海葬」加起来共有242人申请。民国92年时有36人申请树葬,到了今年8月为止已有1535人申请,而花葬则是在民国102年10月启用,该年有114人申请,今年8月以前已经有960人使用。

▲台北市联合海葬。(图/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提供)

目前这3种主要的环保葬方式申请的人数都在逐年提升,显示传统上「入土为安」的观念已渐渐改变,而要以环保葬作为最后一程的话,树花葬的部分要先到「咏爱园」和「臻善园」报到登录,往生者的骨灰会放置到专用的安息盒,在由工作人员协助放入植存穴中。而海葬部分则是统一进行,在殡仪馆内举办追思仪式后,再统一搭船到港口防波堤外最外端,大约向外延伸6千公尺的海域中,将装有骨灰的安息盒与鲜花一同抛洒入大海。

现在许多人家中也会拥有毛小孩,这些宠物们就像家人一样陪伴着他们,在宠物过世后多会也选择举办葬礼,位于文山区的富德公墓中,有一处专门安葬宠物的「秘密花园」,占地大约有500平方公尺,另外也有一处「值勤犬」专区,让生前为了人类服务的狗狗能有个地方安息,截自106年8月底为止,总计在此抛洒的宠物数量有6269只。不过,目前台北市的殡仪馆还没有开放租借礼厅为宠物举办告别式。

▲专门安葬宠物的「秘密花园」。(图/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提供)

简单创新取代繁杂 传统业者为生存多方转型

随着社会潮流变化,真正依照传统习俗举办的葬礼已大幅减少,加上政府也大力推动「简葬」,虽然符合环保观念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但另一方面也压缩到了传统殡葬业者的生存空间。家族三代都在经营殡葬产业刘君玲,过去以孝女白琴的特殊身份登上媒体版面,她提到,7、8年前孝女白琴和是牵亡魂阵大约一个月可以接到300到400场,但现在只剩下100多场,让她决定转型经营「全女性婚丧喜庆人力派遣公司」。刘君玲也说,连孝女白琴本身的形式也有所转变,过去的表演方式是犹如歌仔戏的唱法,内容比较艰涩难懂,但现在就改为以简单的白话文表达,反而让家属更好理解,伤心的情绪有了宣泄的管道。她认为,现在的告别式与过去最大的差别就是少了许多人情味,很多都是匆匆忙忙的结束,过程也比较制式化。除了殡葬产业之外,周边的行业也受到影响,例如现在台北第一第二殡仪馆规定不挂布幔、不铺地毯,让布置灵堂和地毯的业者也受到影响。

▲传统的孝女白琴工作量减少,殡葬业必须转型。(图/刘君玲提供)

南华大学生命礼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国柱也提到,虽然目前葬礼仪式越来越简化,但是所谓家奠、公奠其实是「为活人而办」,让失去亲友的人们有一个最后发泄情绪的管道,是告别悲伤的最后一件事。正因为如此,选择一个能配合生者喜好与步调、又能兼顾对逝者尊敬的告别方式取代了传统繁杂的礼俗。依照数据来看,仪式简化、团体化甚至电子化已经成为主流,火葬更是几乎完全取代了土葬,近年来兴起的树花葬、海葬等环保方式也逐渐被国人所接受。

▼树花葬的专用场地「咏爱园」及「臻善园」。(图/台北市殡葬管理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