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理财产品“提前退场”

银行理财产品又现“提前退场”。据报道,多只银行理财产品将于6月提前终止。此外,据第三方数据统计,截至5月31日,今年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958款,同比增加117款,同比增长13.91%。

理财产品“提前退场”,投资者无需恐慌。仔细分析产品公告不难发现,及时止损、保护投资者权益是主因。例如,部分理财公司认为,由于市场利率下行,产品的未来运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在产品的实际业绩已经达到业绩基准的情况下,为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前退场”不失为一种选择;部分理财公司表示,某产品的投资业绩不理想,触发了提前终止条款;部分理财公司解释,个别产品的净值波动较大,投资者大量赎回了资金,产品规模因此下降,出于避免损失的考量,提前终止该产品。

理财产品“提前退场”是净值化转型背景下的正常市场行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发布后,银行理财“旱涝保收”、刚性兑付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在刚性兑付时期,多数理财产品被异化为保本保息的存款,“影子银行”风险由此集聚。“资管新规”发布后,作为资产管理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理财市场开启了净值化转型之路,产品的净值紧随市场变化“或涨或跌”。

在净值化转型的背景下,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买的就是产品管理人的投资研究能力。这相当于投资者把钱交给理财产品的管理人打理,产品赚了钱,全部收益归投资者,产品赔了钱,全部损失也由投资者承担,管理人则按照事先约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手续费。由此可见,要想选准理财产品,必须看准产品管理人、管理机构。

一方面,看准资产配置能力、投资研究能力。理财的核心在于资产,资产的核心在于配置管理。对投资者来说,要拓宽自身的信息获取渠道,看准理财公司的资产配置能力、投资研究能力。接下来,理财公司要“靠实力留客”,通过多样化的资产配置,重构理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其中,要重点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升对宏观经济走势、金融市场走势的研判水平,让自身的投资研究能力更好地适配市场变化与投资者需求。

另一方面,看清过往业绩的展示方式。对多数投资者来说,看准理财公司的投研能力并非易事,但看清理财产品的过往业绩展示方式却容易得多。当前,不少投资者存在误区——哪个产品展示的业绩高,我就买哪个。在这里要说明两点。第一,该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仅代表过往业绩;第二,该业绩可能是理财公司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也可能是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不宜仅凭数字大小做判断。理性的做法是,把握几个原则:长期业绩比短期业绩更重要,长跑冠军未必在第一圈就领先;业绩的稳定性也较为重要,相较于忽高忽低的起伏业绩,细水长流的业绩表现虽不抢眼,但胜在持久。 (作者:郭子源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