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精靈一掠而過 台灣詩以字跡與氣味包圍法國民眾
诗人如精灵,在字与纸之间留下一首诗。台湾诗的气味近期前来到法国国家图书馆BnF,在「台湾文学大师周」包围巴黎民众,从五感市集、手稿展览、诗友对谈呈现台湾,主办与协办单位接受中央社专访。
「台湾文学大师周」于9月26日至28日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举行,这是巴黎5大国家图书馆里最大的一间,建筑外型特殊,如4本打开的大书,占地广大,阅览室面积约1.6万坪,拥有丰富藏书,入内检阅需付费或申请,展览与演讲则多免费。
原本严肃安静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在「台湾文学大师周」期间却进驻咸水鸡、大肠包小肠、弹珠台、戳戳乐的五感市集,充满浓厚的台湾气味,除了举办多场文学对谈外,现场并设有法译台湾文学小书摊,与作家手稿、笔记本与出版作品小展览,吸引许多法国观众驻足翻阅。
「台湾文学大师周」的主办单位为巴黎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巴文中心),为庆祝中心成立30周年,聚焦于现代诗,举行「台湾文学大师周」,邀请诗人杨泽、陈育虹、钟永丰来巴黎与民众交流。
巴文中心主任胡晴舫解释,杨泽的语言创新,从诗中带出生命哲学,在平凡中拥有不平凡的意义,能代表台湾人特殊的生命状态;陈育虹看似写微不足道的事物,但读起来却充满日常的声音,她将我们听到的、闻到的都写进诗里,字句简单却能看到全世界,这其实非常困难。
钟永丰因为跟林生祥从事环保运动而开始写诗,并且以家乡的客语创作,强而有力,在当时给予社会很大的反省,直到现在,虽然钟永丰的创作内容仍持续挑战社会上的不公义,但当念起来是一种飨宴。
身为小说家的胡晴舫,从文学创作者的角度分析「诗」与「小说」。她形容小说是入世的语言,必须俗气,因为小说家的创作方式是蹲在社会边缘,吸收世界的痛苦与喜悦。「但诗人很特别,诗人像脱俗的精灵,他们的语言是一道光、一个味道,无论内容多么沈重,总会带给读者绝美的感官体验」。
胡晴舫说:「诗人总让小说家羡慕,因为小说家像沈重的肉体压在地上,看着诗人如天使般一只只从天上飞过,这些台湾诗很美,它们不只是一种文学呈现,而是代表生命的愉悦,这让法国观众惊艳。」
「台湾文学大师周」的协办单位为巴黎福尔摩沙论异协会(Association CONVERSATIONFORMOSANE),策展人王建慧是留法比较文学博士生,开展前才刚完成博士论文口试,秉持着对台湾文学的热爱,王建慧与协会伙伴们从「气味」出发,邀请法国观众以「五感」体验台湾诗。
王建慧说:「无论国籍,每个人都有视听味嗅触,借由打开每个人都拥有的五感,建立彼此的第一个连结后,再来谈诗,再来谈文学。」
「台湾文学大师周」的讲座安排如互动式剧场,诗人与对谈者在中间,观众围成圈,王建慧解释「五感是一种包围,借由改变空间,让观众有不一样的感受。」
以杨泽的文学座谈场次为例,当杨泽与对谈者以中文与法文朗诵诗集时,亦有茶艺师现场泡茶,供观众品茗,茶叶是杨泽私藏已绝版的梨山茶(台湾高山茶);座谈结束后,播放杨泽导演的纪录片「新宝岛曼波」,视听味嗅一次呈现。
五感之中的「触感」人气最高,展出3位诗人的手稿、笔记本、与出版作品,王建慧说:「手稿可以了解成书的进程,并且更靠近作者在创作的当下。」
3位诗人的字迹如他们的风格,非常不同。陈育虹的字迹娟秀,现场展出她在2022年荣获瑞典蝉奖(Cikada Prize)的手稿与插画;除此之外,诗因为字数不多,在定稿前如果想印出来修订,常只会用到A4纸不到一半的空间,另一半都是空白,陈育虹便将其剪下,将一百行诗贴成一大张纸,方便调整整体感,如果想搬动诗行,就再继续剪贴。
王建慧曾经是杨泽的学生,她说老师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在创作,现场展出杨泽2009年的随身笔记本,记载了密密麻麻的思绪,但背面总是留白。杨泽的诗集「蔷薇学派的诞生」也在旁展示,王建慧鼓励观众触摸纸质,感受装帧设计,「因为文学与纸是永远无法分开的,书给读者的不只是阅读本身。」
钟永丰的笔记本平凡朴实,字迹大而用力,除了留下创作诗句外、也有生活纪录、和对音乐表现的发想,手稿区也展示钟永丰的散文作品「菊花如何夜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