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信危机与诺贝尔奖

(图/美联社)

欧洲知名的瑞士信贷银行传出财务危机,金管会正紧盯该集团在台的理财产品销售状况。媒体报导,除了部分银行已停售瑞信商品外,也出现了部分投资人的赎回潮。巧合的是,日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公布,3位美国学者因对「银行与金融危机」的研究而共同获奖。如果欧洲银行业因俄乌战争持续所导致的连锁反应而出现危机,那么这次诺贝尔奖结果似乎暗示未来欧洲央行可能的方向。

诺贝尔评委会认为,柏南克、戴蒙、迪布‧维格在1980年代对银行业与金融危机的研究,提高了决策者防止严重危机的能力,有助避免政府因出手救助而付出高昂代价。例如,柏南克的统计分析显示,银行挤兑引发倒闭潮是1930年代美国经济由轻微衰退恶化为大萧条的原因。在危机发生前采取必要手段,阻止恶性循环的漩涡,避免流动性枯竭导致金融中介的功能丧失,是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当务之急。

有趣的是,柏南克在2006~2014年出任美国联准会主席,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爆发全球金融海啸。被称为「QE之父」柏南克端出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及量化宽松(QE)政策,缓解了美国金融业连锁倒闭的危机。然而,海量资金涌入资本市场,造就了美国史上最长的多头市场,但却只是推升了资产估值,未能对实体经济发挥作用。尤有甚者,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饱受通膨之苦。2015年柏南克卸任后受邀访台,时任央行总裁彭淮南就开门见山对他说:「你的QE带来很多副作用,让我们很煎熬。」

时至今日,美国产业空心化及金融空转的根本性经济问题,与长期依赖宽松货币不无相关。资金行情掀起的股市与房市资产泡沫形成经济好转的假象,这些庞大的零利率美元流出到国际金融体系,一旦联准会升息回收美元,美元汇率快速上涨又造成环球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汇市双杀,又成了发展中国家的恶梦。

拥有全球货币霸权地位的国家,从经济危机「不作为」的极端,到「不问结果的作为」另一极端,似乎矫枉过正,制造出的问题不亚于所解决的问题。如此看来,滥用金融霸权是否以邻为壑?也因此,有评论认为柏南克获奖是否等于嘉许美国金融霸权?

不过美国QE政策的长期影响恐怕还需要若干时日才得以盖棺论定。况且,美国决策者以国内经济数据为主要决策考虑,似乎也无可厚非。除非其他国家能创造「去美元化」的货币多元环境,否则美国货币政策外溢,在他国制造的非预期后果,实在超出美国货币当局的考虑范围。

眼前俄乌战争的长期化,以及对俄罗斯似乎不太有效的制裁,正在造成欧洲国家各种能源与粮食问题,连带欧元大幅贬值也使其国际地位降低。如果欧洲银行业真的在日后出现危机,此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建议了欧洲政府及央行提早规画应对之道。而并不具有国际货币霸权地位的欧洲,如果采取了比柏南克当年更激进的QE作法,会不会产生其他令诺贝尔奖评委会都意想不到的高昂代价呢?(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金融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