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巴人人骨体质特征的考古发现

从体质人类学领域来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古代居民族属的由来去踪进行研究,主要是在三峡大坝工程上马以后才开展的,虽然过去也做过体质人类学方面的零星分析和研究,但限于人骨材料欠缺,因此研究未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有关三峡地区人类起源、人类体质特征和类型及人类种族的变异等方面,体质人类学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这使我们对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居民的渊源和族属有了一些粗略的认识,尤其是为夏商周时期巴人种族的由来和去踪的探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证据。

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居民的种属类型主要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居民中的南方类型,其次也有接近华北近代组的成分。夏商时期居民的种族类型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大溪文化时期居民的种属类型基本相似,具有明显的华南人或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从人类学分析和研究的成果来看,似乎证明,夏商时期巴人的体质特征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并非来自我国的其他民族地区。过去的所谓巴人西来说、北来说、东来说等,与三峡地区人骨材料反映出的真实情况不符。

商末至西周时期的人骨材料主要来自清江流域,这批材料的数量较多,其体质特征与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相同,具有明显的华南人或南亚蒙古人种的特征。遗址地层中出土的典型的巴人遗物,证明这些遗址为商末至西周时期的巴人遗址。当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与先前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关系密切,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古代居民是由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居民逐渐演变发展而来的。结合现代土家族活体体征的比较分析,发现古代巴人与现代土家人的体质特征完全一致。这为现今土家族由来于古代巴人说提供了佐证。

大约从西周晚期开始,楚人势力逐渐进入三峡东部的鄂西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奉节以东地区亦皆为楚国占领。考古人员在西陵峡地区秭归官庄坪东周楚墓中清理出的人骨标本,其种属属于亚洲蒙古人种范围,其颅骨面部形态与现代蒙古人种东亚类型接近,而与南亚人种疏远。西陵峡出口东部楚墓中的系列人骨标本与峡区内楚墓中人骨标本有着共同的体质特征,都具有东亚蒙古人种的体质特征。西陵峡地区东周楚墓中人骨的体质特征与沮漳河下游荆门、江陵地区同时期楚墓中的人骨体质特征相似。这反映了三峡地区楚人与巴人在人种属性上的差别和他们各自民族来源的不同。

本文由王光明 董苗 摘编自 杨华 唐春生 著 《三峡考古文化教程》一书。内容有删节、调整。

(审核:孙莉)

书号:978-7-03-073554-6

定价:268元

本书广泛搜集了三峡地区截至目前所发现的自旧石器时代至元明时期的考古资料,结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厘清了三峡地区各个历史时期考古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序列。本书对三峡地区考古文化与周邻地区考古文化的关系,三峡地区古代人类居住环境以及农业、饲养业、渔猎业、盐业、手工业等方面的探讨,尤为深入。本书资料翔实,论述清晰,观点独到,是一部系统研究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的重要著作。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师生学习研究三峡区域考古文化阅读参考,也可供文博、考古爱好者及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专家研读与参考。

赛博古公众号

微信号 : spkaogu

新浪微博:@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