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不可逆 校园概念房2趋势

住商不动产企研究室执行总监徐佳馨。(住商不动产提供/王莫昀台北传真)

今年是教改30周年,舆论亦对此有不少讨论,多年下来,当年轻忽少子化冲击,并未对国民义务教育的中小学做好调度,又因应民意广设大专院校,形成资源浪费。根据教育部统计,近十年全台减少超过43万名国中小学生,未来十年将再减少将近38万名国中小学生,大约21%;另一方面大专校院一年级新生在111学年起降到20万人以下,预估在117学年会降到最低点,仅剩15.7万人,短时间内,这种状态已不可逆,甚至还会更糟。过去看好校园周边需求,买进设籍宅、宿舍宅等「校园概念股」投资人们,就算现在还能尚存一息,但懊恼没有及早下车者不在少数。

这些以前被视为稳健的「校园概念房」有两个趋势正在进行中。

首先,M型化趋势不变。纵然学生人数减少,追逐好学校的意愿并不会因此改变,从国民学校到大专院校,排名前面的学校依旧受到追捧,反观中后段学校状况恐怕是雪上加霜,周边房产的投资也很难有空间。

其次,买家结构与以往大不同。近期希望孩子可以睡饱的家长增加,就近入学,或是读私立学校也要在附近买房居住者亦不在少数;另一方面,大专院校周边出现「以买代租」的家长,只要地点不要太差,「买间房子省租金赚增值」思维,正在发酵。

从这些新操作看得出民间面对趋势都有自己因应的方式。不过,面对少子化海啸,政府要处理的岂止是校园用地与人员去留?站在地方发展的角度,无论是国民学校或是大专院校,学校存在具有地方的经济与文化中心的意义,学校设施提供附近居民日常游憩空间,人员与学生所产生的经济活动,是区域重要动能。

在近年房产大好下,废校后所释出的土地,如何不会成为利益团体分食的肥肉,还能持续维持既有社会功能,更进一步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引擎,是在上个世纪的错误决策后,现在该思考与审慎运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