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56门实操性手作课,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改革通识教育课程
今年秋季新学期,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对大一年级通识教育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开设一门由基础教育学院手作与造型工作室设计的“通识教育实操类课程”。
课程涵盖了涂鸦艺术、石雕、乡村生活体验、竹编、昆曲、紫砂工艺、古琴演奏与制作、木雕、东方传统非遗、现代造型设计、国外古典造型等56门实操性手作课。
学校希望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专业培养之外注重培育学生的性情、兴趣和趣味。
课程改革主导老师基础学院的陈彤老师希望大一学生通过实操课程能够理解“意识大于技能”,了解专业意识的重要性。
乡村生活体验课,学生们走进乡村田野,使用各种工具写生,记录自己眼中的乡村美景,体会乡村艺术特有的魅力。大家还学习传统手工美食米糕的制作,带队老师从各产地大米的特色口感、不同米制品使用浸泡或干燥大米的区别、大米打磨成浆需要控制的温度、直接添加酵母发酵或是使用老酵天然发酵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们解米糕制作的材料环节和工序。
“插花体验”打破以往室内插花选材的局限,学生们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挑选不同品种的花朵植物,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搭配成属于自己的花艺作品。
乡村艺术实践课的设计老师觉得,大学四年学生所学的专业是往专业的深度发展,而通识课则是要打开学生的眼界,朝宽度发展。
“第一次参加走出校园的通识课程,能够感受到与在学校上课的区别,在这个特别的环境欣赏乡村美景,米糕制作,插画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学到了不同的知识。“
文修专业的一位同学说,这些知识拓展了视野,更增强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可以说是一次特别且有趣的体验。
参加素描与雕刻造型课的学生在课堂上探索文艺复兴古典素描的技法及伦理,将素描与雕刻的理念结合,形成新的造型手段,摒弃轮廓线和光影在作品中的比重,回归造型的的核心本质。
对从小学素描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素描课程和高中学习的绘画有很大的区别,一开始不是强调轮廓和型调,老师启发大家运用减法的手段帮助理解体积,让大家对素描以及造型有了新的理解。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颜料传统上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以示其神圣。
表演学院的学生接触了和自己专业关联性不大的唐卡绘画就很有感悟,他们觉得虽然课程的内容和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但在体验完课程后对唐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绘画对象到绘画材料都让学生们爱上了了西藏唐卡独特的艺术风格。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从中了解康卡中佛像造型的规则及数据笔记,以及唐卡与古希腊艺术造型的结合。
有着30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琴音乐,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同学们在制作、造型中了解乐理知识以及材料的物理结构及科学性解析。
课程中还设置了紫砂壶制作、榫卯结构等传统的技艺学习。榫卯结构大多应用在建筑、家具、桥梁中,起到稳固作用,而榫卯结构区别于其他建筑结构的地方就在于它具有科学式的美感。
涂鸦是区别于传统壁画的绘画方式以及艺术呈现,涂鸦运用现代材料以最便捷、迅速的方式来进行自由式的喷绘,让学生通过户外墙体为主题表现方式展示对美的理解。
来源:周到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