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不要错过中医药国际化红利

旺报社评

台湾缺药危机持续了3年,现在不仅西药缺,连中药也缺。疫情后民众对中药的依赖度提升,中医就诊人数大涨,是中药缺很大的原因之一。无论是台湾的「清冠一号」还是大陆的「三药三方」,中医药的可见度和可信度在这场世纪疫情中有明显提升。统计显示,中医药目前已传播至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

大陆中央政策扶植

由于中医与西医从理论到临床的巨大差异,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一直不高,但多年来两岸在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国际化方面,都做了不少努力。台湾「科学中药」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得益于严格的品质管控,台湾中药产品在国际市场广受认可,尤其在新加坡、美国、日本等地口碑良好,国际销售通路也稳固成型。

大陆最近几年中医药发展迅速。中药工业营收已从2012年的5156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到2021年的近7000亿元。截至2021年底,大陆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逾7.7万个,98%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提供中医药服务,这与中央政策扶持有莫大关联。

而且,大陆各地方也非常青睐中医药发展。上海、浙江、广东、江西、山东、湖南、四川等多个省市都在打造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例如广东,作为大陆中药材集散地之一,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全省中药饮片、中药生产企业355家,规模超过10亿元的生产企业有9家,其中就包括全球首家以中医药为主业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广药集团。

在疫后强劲复苏的旅游热潮中,中医药健康游成为大陆许多城市的特色招牌。各种形式的中医药观光游、中医药文化体验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游、中医药特色医疗游等,依托各大中药资源种植(养殖)基地、中医药自然景观、中医药文化遗址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企业火热展开。

更重要的是,如今大陆年轻人对中医药的接受度非常高。「保温杯里泡枸杞」,在大陆不仅仅是歌词而已,看中医、吃药膳、开膏方已成为都市白领养生的新时尚;按摩、拔罐、针灸、刮痧这些过去被认为是中老年人钟爱的保健方式,已是年轻人的新宠。浙江省中医院对2022年就诊人员年龄分布统计发现,其中过半都是18岁至40岁的族群,而超过65岁的老年人不到10%。

行情翻红走向海外

与此同时,大陆中医药的老字号也紧跟国潮风尚不断推陈出新。北京同仁堂早在2001年就曾尝试药妆,后来又推出过凉茶等多元化产品,最终在2021年凭借跨界明星产品中药养生咖啡在网路爆红,此后又开起了茶饮店和药膳餐厅。虽然业界对同仁堂的跨界褒贬不一,但普遍认为其转型获得超高人气,正是抓住了Z世代「朋克养生」的消费热点。

在本土「翻红」的背景下,中医药的加速国际化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尤其大陆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奖后,中医药的国际认知度进一步提升。迄今,大陆已经与40多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和国际组织签订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医药内容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

大陆在中医药国际化方面相当注重对接区域战略。譬如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生效后的便利性,以及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扩大中医药类产品贸易,加强中医药文化交流、教育培训和科技研发等。大陆也设定了系列量化目标,譬如计划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30个高品质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打造10个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品牌项目,建设50个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等。

台湾中药原材料9成从大陆进口,原本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方面走在大陆前面,两岸中医药合作交流也曾非常热络。可惜最近这些年因蔡政府抗中,业者只能看着大陆同行飞速发展,中医药国际化的合作红利即将被粤港澳大湾区、东协等拿走,台湾中医药将如何生存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