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从美国矽银风暴汲取教训
旺报社评
美国联准会暴力式升息的负面冲击与外溢效应逐渐显现,矽谷银行(SVB)倒闭后,瑞士信贷又传出财务危机,因而被瑞银收购,接着德意志银行因信用违约交换(CDS)价格飙升而引爆信用风险,让投资人与存户忧心忡忡,短期金融市场显得动荡不安,若因而引发系统性金融危机,势必加深全球经济进一步衰退的疑虑。
系统性金融危机疑虑
在全球金融系统高度关联下,SVB引发美欧一连串银行暴雷事件,会不会波及大陆呢?过去几年大陆一些规模较小的地方银行,如包商银行及河南村镇银行等,也曾传出类似挤兑问题。地区性银行营运与财务体质相对较弱,很容易受到外在变数的冲击。所幸大陆金融市场体质尚称强健,SVB事件爆发后,美、欧、英、日国家的银行指数平均跌幅都在一成以上,大陆不跌反涨,涨幅约4%,显示市场投资人并不担心这把火烧到大陆。
大陆金融市场对SVB事件反应冷静,北京同样冷处理全球金融动荡不安问题,对其可能的涟漪效应似无危机意识。大陆官媒证券时报日前发表社论,认为大陆虽不会发生矽谷银行倒闭这类事件,银行个别倒闭事件也不会对大陆金融系统带来实质冲击,但大陆金融业还是要从中吸取教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
表面上看,SVB破产倒闭是存款被大量提领的短期流动性匮乏问题,但实际上根本原因还是出于资产负债表期限严重错配,当Fed暴力升息导致帐上资产价值出现巨额减损后,市场恐慌情绪快速蔓延,最终形成挤兑危机。这类期限错配问题,一直存在于大陆金融体系之内,从未消失。不管是过去盛行的地方融资平台、影子银行,或是现在的地方债务,都有类似问题。
简单来说,金融机构(尤其是中小型地方银行)为追求绩效与报酬,总是借短贷长,将期限错配风险置于脑后。经济繁荣时期,市场流动性供给充足,这类问题容易掩盖,一旦经济转弱下滑,危机就会开始浮现。以影子银行为例,总是透过短期负债类理财产品来匹配长期资产,一旦融资主体出现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很容易引发市场对于价格的恐慌。特别是在市场利率急速上升或经济衰退的情境下,更容易触发这类问题,最终酿成风暴。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就是鲜明的例证。
大陆也要当心地方债
大陆地方债问题需要高度关注,探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结构可以发现,举债或借贷而来的资金,主要用来投资房地产与基础建设,这类建设多需长期且持续的投入,融资资金却主要来自理财产品或银行短中期融通,因而出现资产端与负债端期限难以匹配的问题。此外,为了提高绩效并降低风险,提供资金的银行每年都要重新评估贷款资产品质,一发现状况不对,就可能暂停或中断贷款,如此一来,就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流动性短缺,甚至陷入危机。
近几年,大陆地方债务问题一直被端上台面,主要是因为规模增长太快。根据中国财政部统计,截至2023年2月底止,大陆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36.2兆人民币,续创历史新高,这还未计入各种表外或隐性债务的数字。如果把这些数字计入,IMF粗估大陆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带来的债务将达到近10兆美元(约68兆人民币),几乎是大陆财政收入的一倍,也超过德、法、义三国的政府债务加总。
庞大的地方债务,在资产负债期限严重错配下,一旦出现流动性问题,势必重伤金融市场与经济体系。当然,这类金融危机事件在大陆,只要政府(人民银行)愿意出面保证并扮演好最后贷款者角色,全面性风暴应不至于发生,但局部或地域性的冲击仍难避免,对于正准备迎来经济复苏的大陆来说,不是好消息。
SVB事件余波荡漾,北京要从中汲取教训,做好金融风险防控工作,若能透过财政手段削减债务,或扩大地方债务置换改善期限错配等问题,就能让风险降到最低,甚至消弭于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