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第三只眼看美国右翼鹰派
旺报社评
川普首任副总统彭斯日前来访,获赖总统、萧副总统接见,称「美国绝不会放弃台湾」,让国人觉得窝心,却忽略了一点,彭斯来台前一站是香港,去年12月还受邀在亲北京的美国中国商会晚宴演讲,直言「中国绝不能成为美国的敌人」。彭斯会变脸?
反中大将 修正路线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川普政府提名的国务卿卢比欧身上。他在参议员任内强烈抨击中国大陆,高调支持台湾和香港「抗中派」,但在新职国会听证会上坦承,现在的角色是国务卿,领导美国外交部门,将与北京接触,「需要成熟而谨慎的对话」,中国是美国最大威胁、竞争对手及秩序破坏者,但美中两个大国能够交流符合美国利益、也符合全世界利益。
如果说彭斯「见北京说北京话,见台湾说台湾话」,尚可解释为卸任后,透过商业行为将过去政治影响力变现为财富。那么卢比欧在被任命为国务卿后,立场从「逢中必反」的绝对鹰派,调整为「愿意与中国对话」的务实鹰派,这样的转变就更耐人寻味。从彭斯到卢比欧,不仅仅是「换位置就换脑袋」的问题,还有更多耐人寻味处。
在大陆眼中,美国右翼鹰派是「无可救药」的反华顽固分子,背后有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价值观的激烈冲突,也有美国「军工复合体」利益集团的牵制与主导。特别是2016年「非典型总统」川普上台后,右翼鹰派与白人至上民粹主义大合流,彭斯、班农、波顿等各色右派都围拢在川普身边,即便川普本人并不执著于意识形态,但其执政班底的底色,加上其执意与中国打贸易战,决定了川普任内初期美中「蜜月期」相当短暂,很快转向激烈对抗。
在上述背景下,彭斯在2018年10月在哈德逊研究所发表被认为是「新版铁幕演说」的长篇演讲,奠定了彭斯「抗中右派」的角色,让民进党政府视他为挺台领袖,而卢比欧作为参议员主导多项制裁大陆、支持台湾的法案,曾多次来台并在蔡总统过境美国期间与其会面,同样成为民进党和独派最好、最感激的美国朋友。北京愈将彭斯、卢比欧视为敌人,民进党政府就愈欢迎他们。因而在独派眼中,以为美国右翼是支持台湾独立、对抗中国大陆、抵挡中共侵台的挺台「基本盘」。
化硬为软 一念之间
两岸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都对美国右翼鹰派戴上「有色眼镜」,只是镜片颜色不同。事实上,美国右翼鹰派对中国大陆的态度,远比主观认知要更加复杂、也更基于现实。首先,单从个人立场而言,他们对大陆之「鹰」固然有各自脉络,但这其中有多少属于表演作秀成分、有多少是为了选举利益,这里面就有很大的观察与甄别空间。
例如,卢比欧亲口认同,从参议员到国务卿,身分的转变要求他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必须有所转变。参议员主要为选民、金主或游说团体服务,国务卿则是为国家服务、以整体国家利益为依归。不妨大胆推测,卢比欧被任命为国务卿后,他本人或许开始「坚壁清野」,与包括台湾在内的游说团体保持距离。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赖清德政府在川普胜选后,不仅未能复刻8年前蔡总统与其通电话的「历史性突破」,也没能对外展现出有能力与川普新政府进行任何沟通的动作。
同理,彭斯在「无官一身轻」后,愿意与北京接触,参加美国亲中团体晚宴、两次强调中美可以做对手但不能做敌人,在访问香港时更称赞「香港的活力与成长」。由此可知,卢比欧「入仕」、彭斯「出仕」,路径不同却殊途同归,不要相信美国右翼有怎样的抗中、反共神圣信仰,他们最终的考量,还是出于现实利益。
两岸应以「第三只眼」重新认识美国右翼鹰派,不仅仅是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启示,而是应就此了解到,其实两岸之间政治分歧也并非铁板一块,只要双方基于和平、发展、务实的共同利益,同理心看待彼此处境,化敌为友、化硬为软,或许就在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