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让企业自主性的动能再次焕发
旺报社评
一年一度的台北国际电脑展即将揭幕,虽历经43个年头,但在AI题材带动下显得老当益壮,关注度再创新高。辉达的黄仁勋、AMD的苏姿丰、美超微的梁见后,高通总裁艾蒙、英特尔执行长季辛格等巨头齐聚一堂。只可惜两岸人员往来尚未恢复,大陆资通讯业者、业内智库和投资圈人士,及专注科技报导的媒体人只能望海兴叹。
扮演中美善意第三地
试想,在中美科技与贸易战日益紧迫当下,台湾若能敞开大门,让大陆资通讯领域专业人士能来台参加会展、聆听演讲,或传播会场上激荡迸发的行业洞见,或分享黄仁勋在台北街头寻访美食的花絮,不都是台湾软实力的最好宣传吗?
此外,经济和美国紧密相连的台湾,在科技版图中,仍可扮演中华民族的「气眼」角色,让中美两强人为制造的人际交流和产业声息互通,可以在台湾土地上重新接上。在保持人员往来、资讯流动、资本进出的开放性和维护智慧产权等法治环境等要件下,促成全球供应链和研发链上的关键环节在台湾落地,才是提升台湾安全最好的「矽盾」。
许多业者担心,随着美国主导的脱钩断链深化、围堵中国高科技发展的「小院高墙」日益扩大、加高,全球科研趋势和新兴领域的行业标准,恐将走向「部落化」和非此即彼的体系性对立。
在这种逆潮下,如果台湾能同步累积自身与华盛顿和北京的互信,保持相当的中立性及重申对各方的友好与非敌意,一如瑞士、新加坡、杜拜、阿布达比等金融、能源和物流运转枢纽那样,那么台湾或可扮演中美两大科技生态圈和投资纽带的善意第三地。
当然,这么做的前提是,台湾必须守住「交好一方,但不伤害另一方利益」的原则,不做一方围堵打压另一方的绊马索。在产业发展策略和全球角色定位上,积极维护产业主体性,清醒判断台湾最大利益的所在,才能真正赢得各方尊重。
回顾和台湾行业生态竞争性最强的韩国,当2022年时任美国众议院议长的裴洛西访台后续访韩国时,韩国总统尹锡悦以休假为由避见,为的就是不愿以最高领导人身分,直接面对美方要求韩国半导体产业「选边站队」的施压。如今,日韩虽在地缘政治战略上与美国深度绑定,但不妨碍时隔4年半后「中日韩高峰会」的举办与共识的凝聚。
从松绑民间交流开始
日韩同意与大陆在科技、气候变化、数位化转型、工业人才培育、避免供应链中断等目标上合作,并以「东协与中日韩合作基金」为工具支援区域内新创企业;推进扩大「中日韩+X」智慧财产权合作。为了应对在AI等领域发生的技术突破和治理新挑战,中日韩三国还将尽快恢复科技部长和资讯通讯部长会议机制。
两岸关系本质与中日、中韩关系不同;但日韩在地缘安全和产业发展的天秤上,对关系平衡的把握之道,有很多可供台湾借鉴之处。在为期两天的军演后,赖清德重提希望与大陆透过交流合作,增进「了解、理解、谅解、和解,创造互利互惠」,但千说万说不如向前走一步。
台美经济关系因全球科技冷战而升温,但大陆正转向由内需拉动的新增长模式,将为台湾企业提供传统三角贸易外的新科技商机。特别是光风能发电、智慧电网、电动车、物联网与智能家电、机器人与自动化产业和大数据算法等领域布局雄厚,消费量庞大而稳定,许多产品还需要「插上AI的翅膀」,成长潜力无穷。
台湾擅长的高端半导体、印刷电路板、被动元件、AI伺服器、高阶材料与精密机械等,正与大陆下阶段的发展需求有显著的契合之处。实业界出身、富两岸实务经验的经长郭智辉知之甚深,经济部应成为赖政府维护两岸务实合作和经济循环量能的积极力量。
台湾经济发展70年来,靠企业自主追求利润的动能成长至今,既然两岸公部门协商重启无望,赖政府何不放手让两岸企业家自由交往,让企业自主性的动能再次焕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