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代购团仿品什么都卖 骗很大

近3年海关查获进口侵害智慧财产统计

不肖业者看准消费者想满足奢侈精品虚荣心,频在网路社群平台刊登贩售几可乱真的仿冒品,品项从精品到汽车零件、壮阳药,无所不仿。据财政部关务署统计,2021年至2023年海关查获侵害智慧财产权案逐年攀升,2023年突破300件,创近10年新高。律师认为与刑责过低有关。

社群平台充斥贩卖仿品的私密社团,网路售价不到原价一半且全尺码供货,业者话术多为「国外代购」,标榜正品甚至喊出「有假包退」。

除了年轻人喜爱的运动品牌外,还不乏精品包、高档手表,只要原厂不到1成价格即能拥有「类」奢侈精品。

不仅名牌精品被仿冒,就连价格低廉的电池也无法幸免。警方去年7月查获进口仿冒国际牌电池,以低于市价1至4成价格在网路贩售,仿品逾1.5万颗,粗估侵权市值100万元。

关务署统计,查获侵害智慧财产权案件,2021年裁罚228件、2022年裁罚231件、2023年裁罚件数破323件。2023年仿冒品数量逾8.7万件,侵权市值近7亿元,以3C产品、化妆品、服饰及药品为大宗,其中苹果无线耳机3C产品逾3万件、化妆品超过2万件、壮阳药犀利士等药品9500件。

对于海关查获侵害智慧财产权裁罚案件逐年攀升,律师廖芳萱认为应与刑责过低有关。她指出,代购业者若以正货价格出售仿冒品给消费者,除涉及《刑法》网际网路对公众散布而犯诈欺取财罪,可处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且可并科100万元以下罚金外,也同时涉犯《商标法》网路非法贩卖侵害商标权之商品罪,可处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并科5万元以下罚金,两者从重处罚。

廖芳萱说,仿品只触犯《商标法》,一般法院大多判处易科罚金,加上业者若向法院认罪求情,通常会从轻量刑,贩售利润丰厚导致仿品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