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刘世锦、刘元春、黄益平说了哪些
红星资本局3月14日消息,3月13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等围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安排,进行了深度解读。
刘世锦:结构性改革也要推进,有些会带来短期的扩张效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这个目标还需要‘跳一跳’才有可能抓得住。”刘世锦说。
在刘世锦看来,中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增长潜能,包括追赶潜能和数字技术、绿色转型所带来的新潜能。
目前我国的人均收入大概1.3万美元,到2035年提出目标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是3.5-4万美元。“这中间至少还有2万美元的增长潜能,主要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有制造业和农业等传统产业的升级。”刘世锦强调,追赶潜能还是要重视。
而在数字技术和绿色转型领域,我国和先行者的差距已经不大,部分领域是并驾齐驱,甚至部分领域实现了“领跑”。
刘世锦表示,两种潜能是融为一体的,挖掘增长潜能需要摆正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的关系。与发达经济体不同,中国还有中速增长潜能,宏观政策主要起的是稳定平衡的作用。“如果说我们现在潜在增速是5%左右,宏观政策影响大体上也就是1个百分点,其余4个百分点取决于技术条件和体制政策环境,所以,1比4的关系,这大概说明了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孰轻孰重的关系。”
刘世锦认为,宏观政策稳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有较多提及,但要注意不能只盯着宏观政策,结构性改革也要推进,特别是有的结构性改革也会带来短期的扩张效应。
刘世锦指出,目前扩大消费的问题要关注两个重点。一是以基本公共服务为依托的发展性消费,二是以农民工为重点的中低收入阶层。抓住这两个痛点,扩大消费会有实质性进展。
“我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提升空间,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把加快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钱挂钩政策,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进城落户,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刘世锦指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这句话非常关键。
从需求侧来讲,本质上还是城乡关系的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得讲“三个平等”——身份平等,基本公共服务获取权利平等,土地包括不动产方面财产权利的平等。
从供给侧来讲,刘世锦强调,要更大的力度来理解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过去我们按照所有制来划分企业类型,实际上是远离企业和市场的实际,更重要的是低估了企业家才能、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因为企业办得好,其实企业家的地位和精神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他认为,要对企业的分类作出相应调整,不要按照所有制来区分企业,不再区分国企和民企,而是要按照企业规模、技术、就业等出台分类政策。
刘元春:今年在稳预期上面着力很多,不是简单的“一招鲜”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2024年GDP增长5%左右的目标。2024年和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都是5%,刘元春认为,当下这一目标的难度和实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据他测算,在剔除基数效应的基础上,今年的5%实质上的增长要较去年的增长提高1个百分点,而大国经济要提升一个实质性的百分点难度很大。
另一方面,2023年GDP实际增速为5.2%,名义增速为4.6%,今年如果实现5%的实际增速,价格水平实现3%左右,名义GDP增速比上年高出三个百分点左右,这个难度也很大。因此,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不低。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是巩固和增强回升向好的发展态势,使中国经济快速向趋势性增长轨迹靠拢。
对于宏观政策安排,刘元春表示,一些政策表述好像与去年有相似性,但政策定位也有新变化。以财政政策为例,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其中适度加力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3%的赤字率上,更重要地体现在了专项债规模和项目资本金使用范围扩大上,体现在了增加超长期国债发行上。“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年的政策工具与不低的经济增速目标具有很强的匹配性、很强的相机抉择性特征。”刘元春说。
刘元春指出,今年将去年的“稳增长、稳就业、稳价格”变成了“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把稳预期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层面。他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在目标设定、工具选择、重点任务设定等方面,把稳预期的一揽子方案进行了谋定。今年在稳预期上面着力很多,不是简单的“一招鲜”,依赖单一的某一项政策,而是进行了系统性谋划,使稳预期的抓手更实更多更体系化多元化。
黄益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会更好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话题。在黄益平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最关键的一点是要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建设新型的产业体系。决定创新成效的因素既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也受知识产权保护、市场主体活跃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该怎样更好地结合对外开放和创新,黄益平主要谈了3点。
一是要主动更积极地利用多边贸易框架,维护开放、公平、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应该团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推动我们多边框架的坚持,尤其是维持一个开放的国际贸易体系。
二是要从根本上提升国内消费需求,想办法逐步克服国内宏观失衡的问题。国内经济的再平衡很重要,提升国内消费既有短期方式也有长期方式,关键是增加居民收入,通过改善福利支持、收入分配等。
三是要在支持创新,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政策支持创新的重点应该放在前端。产业政策不要限制竞争。产业政策要有适时退出机制。地方出台引导政策需要更加理性,避免盲目跟风。
“总体来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条,但跟对外开放结合起来,也许可以使我们做得更好、更平稳、走得更远。”黄益平说。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编辑 肖子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