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佛传奇韦駄菩萨2/持杵姿势有玄机 外来僧侣挂单看分明
相传韦驮抓回偷走舍利子的罗刹鬼,自此成为佛祖座前护法,同时保护佛法与僧侣。(图/施岳呈摄)
走进主祀十八手观音的新北市竹林山观音寺主殿,就可看见观音法像左侧的韦驮菩蕯,神像粉面无须,身穿甲胄,肩披飞带,单手执金刚杵拄地,英气逼人。观音寺董事长黄火旺说,韦驮菩蕯除了是守护寺庙的天神,古时在中国,由韦驮菩蕯手持金刚杵的位置,还能判断能不能在庙里「挂单」(投宿)。
黄火旺说,「挂单」是佛寺接纳外地僧侣,而且提供免费食宿的说法。但有时佛寺不便直接拒绝外来僧侣挂单,相传只好以韦驮菩萨手持降魔杵的姿势,婉转表达寺庙意愿。一般来说,韦驮菩蕯持杵姿势约有三种,一种是两手合掌,金刚杵横放在两臂上,一种是单手持杵拄地,另一种就是单手持杵靠在肩上。
观音寺董事长黄火旺说,韦驮原本是古印度天神,后来皈依佛祖,而成了佛教的护法菩蕯。(图/施岳呈摄)
所以韦驮菩萨持杵姿势暗藏玄机,例如单手持杵靠在肩上,表示寺庙愿意接受外来僧人,三天以上的长期挂单。两手合掌将金刚杵横置两臂中,则表示虽可接受外来僧人挂单,但投宿时间只限一天。至於单手持杵拄立在地,就表示寺庙不接待外来僧人挂单了。
黄火旺说,「韦驮」最早来自于梵语,原本翻译为「塞建陀」、「私建陀」、「室建陀」,简称「建陀」等。相传,原是婆罗门教的天神,有六头十二臂,常手拿弓箭,骑乘孔雀,后被佛祖感化才成了佛教护法天神。但因后世误植文字与简化结果,最终名字成了「韦陀」或「韦驮」。不仅有菩萨化身,甚至有佛号称为「楼至佛」。
更多 CTWANT 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