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再探「台」字千古谜(孙世伦)

唐尧、虞舜、夏启、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提示:不认识方块字,或能更快找到答案。

答:除了秦、宋、元、明、清等5字外,其他字词都至少有一个「口」,也就是「台」的下半。

不识方块字,便不会受字音字义左右,直接从字形下手,也许会更快找到答案。但认识方块字才能从音义连想。例如「秦」虽然无口,但赢政自命为「始」皇帝。例如「元」虽然无口,但「大哉乾元」就是「始」的意思。在网路字典上,其实「清、中、共」等字的甲骨或金文也都有口。上列名单见下图,依序左上右下。

(照片:作者孙世伦提供)

自许慎起,几乎所有文字学家都说「口」像嘴巴。这当然合情合理,因为在造字初期,必然是由最基本、最常见的东西开始。然后才用这些材料,像盖房子一样往上盖。只不过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口」极少象征嘴巴,并总是随着祭祀文本出现。反正,无论「口」象征的是表达自己、管饱肚子、口袋容器,或甚至胎盘,它都是方块字的一个关键元件,有如半导体芯片。

了不起的国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在回忆四六事件时曾写道:「病从口入,对不对,我没意见;但祸从口出,这可是无疑的了。」意思是别「张口就来」。我佩服的台湾清华中文系教授吕正惠先生也告诫我,重点不在于谁先发现了胎盘的引申义,而在如何说服专家学者相信我的假定。这话,我信。

在造字初期,商人的祭祀对象以祖先为主,那到底什么东西能与祖先产生连结,并在亲族间取得共识?答案就在「元,始也。」始的「台」就是胎的「台」,上半的ㄙ象倒巳(子),下半的口象胎盘。所以「家天下」的历朝历代,其国姓或国号都有一个口。同理,上图最后一个字「国」,也就是「或」,象形一件礼器加一件兵器,直白地诠释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排名第三的国之大事,应该是管饱肚子,所以秦有「禾」,宋有「木」,明有滋生万物的「日月」。

「命名」是人生头一件讲究。不论按字辈、按五行或按国族,都是为了求好。而以「口」命名,这个道贯古今的现象,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绝非纯属偶然。估计是从造字初期就已经种下远因。目前看来是在商代。

「口」象胎盘,以胎盘祭祀祖先的假定,符合字形字义,符合命名讲究,也合乎商代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

《史记》记载,帝舜封商代的始祖「契」于「商」地,并赐姓「子」氏。根据张光直先生的《商文明》:「子族是商王朝时期的统治族,虽说并不是所有的子族成员都可成为商王,但他们是统治族,在商王朝中的地位是至尊的。在子族内部有一个王族和一个子族(或称多子族),商王选自王族,多子族的成员常常担当商王的王室卫士。子族的部分女性成员(可能来自王族)成为商王的族内配偶,其他氏族的女性成员则可能成为商王的族外配偶。其他氏族的其余成员,还可以作为商王的下属,也享有部分统治权。」张先生又说:「商王如同祭祀男性祖先一样,对他们的母亲和女性祖先们也进行祭祀,甲骨文中载有许多她们的名字。」

换句话说裙带关系,或说胎盘关系,是商王掌握权力的关键。假定在崇尚鬼神的商代,子族以本家的胎盘祝祭,向祖先卜问兵戎、田猎、灾祸等存亡大事,不仅对内可以巩固领导中心,对外还能排斥外姓。这么说来,「供」奉与「共」祖,是「共」字的一体两面。至少商代是如此。

这个假定符合都出比吕志先生的观点,也就是平势隆郎先生所说的「在祭祀上具有重大意义且带有政权维持效果的『威信财』,是考古学议题之一。」对国人来说,这不难理解。例如「鼎」象征国家权力;问鼎中原,表示要造反;所以故宫里的鼎被搬去了台湾。

既然「口」那么重要,应该会有比文字更具体的东西流传下来。好比说「且」象男性生殖器,体现于祖宗牌位。那女性生殖器呢?

我的假定是铜镜。古代礼器之一,造型与胎盘吻合,其镜背突出的镜纽,象形脐带。因此后世才会觉得镜子可以避邪。

同理,《诗经》上的「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意思不仅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同时也指出商人因过于迷信,以胎盘助祭,导致最终败亡。

也许有人和我一样,第一次看到铜镜的照片会觉得奇怪。这怎么会是镜子?后来才晓得照片展示的是镜背,因为镜面没什么好看。可我还是不解为什么要自找麻烦,装盆水不就好了?在古代,铜原料应该不易取得,加上制造费工,保养费劲,还怕摔怕碰,免得镜中人扭曲变形。等我后来看到「监」字的金文(象形一个人低头看着水盆。下图左上),知道了监就是鉴,我更加不解要铜镜干嘛?等又过了很久,才想起小时候姑姑让我背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揽镜自照这档子事,小伙子就是不懂。

中国最早有纹饰的铜镜,出土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尕马台墓地,发现于墓主的骨架胸前。其直径9公分,厚约0.25。出土前镜纽已损坏,镜缘两个小孔应是为了悬挂。见下图左中。年代距今约3600至4000年,是比商代更早的文物。从图录上看,古铜镜这样打孔的很少,多是从镜纽横穿一孔。

(照片:作者孙世伦提供)

白居易有一首《对酒》是这么写的:「漫把参同契,难烧伏火砂。有时成白首,无处问黄芽。幻世如泡影,浮生抵眼花。唯将绿醅酒,且替紫河车。」参同契、伏火与黄芽都是炼丹术语,反应道家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紫河车」也就是人的胎盘。可见最晚自唐代,国人就知道胎盘与延年益寿有关。金文的「寿」见上图左下。同理,做为古代常见的陪葬品,铜镜之所以入列,不单是因为光明及理容的含意。补一句题外话,紫河车的「车」得用客家话或闽南话发音,这首诗才押得上韵。不然老是谈古文的字形与字义,冷落了字音。

有青铜器铭文显示,周天子分封诸侯,除了领地及人力,还有许多礼物。据《三国志》记载,魏王于景初二年(西元238年)赏赐了一批礼物给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礼品名单包含铜镜百枚(见上图右。照片来源:大阪府立弥生文化博物馆的维基网页)。从照片上女王的姿势推想,她高举的不是梳妆用的日常用品,而是与神灵沟通的礼器。魏王之所以会多多益善地送出铜镜,意在透过胎盘展示王室血统。

因此有规矩纹、乳丁纹、禽兽纹或云雷纹,也就是铜镜不光滑的那一面才是正面,因为它们是礼器。而照片上举铜镜的方式也不对,应将象征脐带的镜纽朝天,表示与祖先连结。这一点可以由上图的「共」字证明。

东亚出土的铜镜很多,不仅在收藏界独树一格,学界也有很多探讨。所幸在这个网路时代,即使非科班如我,只要抓对关键字,便有机会获得,并运用前辈们皓首穷经也不易掌握的资料。

据国外汉学界研究,东亚古铜镜有一类「TVL镜」,因其饰纹如3个大写字母而得名。这些研究多半从天圆地方、对应左右前后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或是中州、九州等角度进行分析。我必须说,他们没抓到关键字。

中国考古界称TVL纹为「规矩纹」,因为T象丁字尺,L象角尺,V象圆规,是古代的重大发明。如果从「规矩」与「胎盘」的角度切入,便能连想到神话里的女娲与伏羲,他俩多半是以交尾的姿势一同出现。见下图。女娲在左,举着规;伏羲在右,拿着矩。进一步还能连想到左右对称的「后」与「司」,因为「口」象胎盘,义同交尾。

(照片:作者孙世伦提供)

说到文物有灵,文字有灵,这个胎盘假定还让我发现了另一件神妙的事。很多人听过故宫博物院南迁的故事。为了抗战与国共内战,60万件老古董从北京装车,经上海、南京、重庆,再回到南京,然后台中、台北,居然能够完好无缺,一路无恙!不禁让人由衷感佩那些护送国宝,殚思竭虑,甚至付出生命的各路英雌好汉。

下图中央是甲骨文的「古」,其余按左上右下,依序为括弧内的「庄尚严」、「申若」侠,以及申、「因」、「喆」、「灵」,正是伴随故宫南迁的「老故宫」们其中一家人的姓名。庄父、庄母及4位兄弟。6个大名要不有口,要不有申(神),要不有若(巫)!还有比这更神妙的事吗?

(照片:作者孙世伦提供)

您别说,这个胎盘假定也许还有点意思!不然,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绝大多数的甲骨文出土于盘庚迁殷的殷?又为什么开天辟地的人,名叫盘古?若不是因为胎盘,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