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抗中魔咒失灵了吗(张景为)

蔡英文政府以抗中作为保卫政权的主要筹码。(图/总统府提供)

民进党年底地方大选选情告急,「抗中保台牌」俨然又成为绿营抢救选情的万灵仙丹,蔡总统更在辅选时喊话「如果民进党11月26日选得不理想,国际社会怎么解读?」意图将地方选举的胜负与国际对台湾的信心连结。但这一诉求合理吗?更重要的是,抗中保台牌还有用吗?

以年底九合一选举的性质而言,这应是执政党的期中考,蔡总统如此向国际的「示警」未免太过严重。姑不论政党轮替与否是做不好就下台、应由选民决定,在她所诉求的那些民主国家中更是常态,何况年底选举也还决定不了政权的轮替;可见蔡英文的所思所图,已经是在「超前部署」2024年的总统与国会大选。

和2019年时的内外情势相比,如今民进党运用的抗中保台牌,显然出现了微妙的不同,一方面是民进党诉求的层次虽然已从「抗中」升级到「战争」,另一方面施展的力道反而却缩小,甚至变得有气无力。

首先,地方政权的更替原本就不牵涉两岸关系、国家安全等议题,而九合一选战的特性是候选人大于政党,国民党多数县市又占了连任优势,绿营的抗中诉求更难着力。

其次,2019年掀起抗中保台旋风主因有二,一是香港反送中风潮,二是大陆提出促统的台湾方案;但今年从国际到两岸,俄乌战争、美中对抗、大陆对台围岛军演、导弹掠过台北上空、习近平进入第三任期等等,整体情势更加严峻而逼近;过去的抗中相对只是遥远的呐喊,如今的抗中则变成了临近家门口真实的危机。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相对的反挑战,抗中不能再是意识形态的呛声激情,也不只是操弄选战的口号文宣,而必须接受札扎实实的检验:抗中之后如何保台?两岸难道没有避战的空间?求战与谋和之间的成本效益何在?这些都成了迎面而来的现实课题,「抗中」不再是任凭民进党翻云覆雨的奇幻舞台,如何「保台」才是民意必须务实反思的抉择。而当年轻人开始面对兵役延长的问题时,如何「保台」或许才真正有了理性反思的空间。

当前台湾人缺乏危机意识,在于对危机讯息接收不足,如8月共军围岛军演,飞弹越过台湾本岛上空,政府却不愿让人民知道这些资讯;当海峡中线被消失,政府也提不出务实的解决办法。更荒谬的是,蔡政府的阁揆、国安首长不断操作大陆要打台湾、台湾不必怕,而真正的军人却殷殷提醒兵凶战危、不可不慎;民进党只想占战争恐惧的便宜,却不负战争毁灭的责任,这算是什么半吊子的「战争牌」?

民进党的抗中魔咒在今年底选举显然是失灵了,但随着美中与两岸情势的升高,绝不能忽视2024总统大选时,绿营会如何进一步操作升级版的抗中牌、影响会有多大?民主的选战只有成败,真正的战争却攸关存亡,年底选举不是问题,2024才是最后的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