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两岸已成国民党死穴(张景为)

图为国民党部大厅史料区 。(报系资料照)

国民党主席选举辩论会日前登场,为2022、2024两场大选吹起重返执政的号角,两岸议题的论述主张,成为4位候选人交锋与媒体报导评论的焦点,整体而言,多半评价不高。但批评很容易,如何做到叫好又叫座,也就是既能展现理念的长远价值,又能契合阶段性的民意主流,赢得选战进而执政,对如今陷入困境的国民党的确很难。

执政是一个民主政党存在最主要的目标,赢得选战则是必须的手段。一个只会媚俗讨好的政党或政客,固然令人不齿,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因地因人而异,只是为宣扬理念而牺牲,宁可当为理想奉献的烈士,那就另当别论了。

民进党自2016年胜选执政迄今,已经产生了一种诡异却清楚的逻辑,那就是无论执政的效能、评价有多差,始终能透过两岸议题的发酵操作,形成一个莫名其妙的金钟罩,即使在地方大选上被选民狠狠教训,但在中央政权的攻防上就是能够扳回守住。这回2022、2024亦想复制。

相对于民进党总是能靠两岸议题来救命,国民党即使在野了,也老是要概括承受大陆对台的各种压力,这就形成了极端不公平的对照;民进党执政下的各种错误,一碰上大陆的其他施压动作,就能转移焦点脱困,屡试不爽之下,哪还有什么监督制衡可言?

大陆当局必须理明白的是,除了应该尊重台湾的民主多元价值,在其反独促统的大战略下,更应该分清楚优先顺序,结合次要敌人打击主要敌人,不能把台湾主流民意的保卫中华民国、民进党的软性台独、极端激进台独一锅端。如果老是这样有意无意地抽国民党的后腿,制造民进党政治操作的资本,让国民党永远无法重返执政,这样还谈什么推进心灵契合的统一可能性呢?

过去国民党长期执政、一党独大时,统一是官方设定的主旋律,在1991年制定的《国统纲领》则是将统一进程分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明确严格的条件与实施步骤,并对大陆方面有相对应的要求与检验,其中各种攻守兼具的诉求,既标举了对统一愿景的追求,也成为保障台湾民主自由的防护罩。随即又在1992年和大陆达成「九二共识」,1993年举行辜汪会谈,以此为基础展开后续更深远的和平交流。

当时民进党最常诉求的是台湾必须有另一种民意声音,并使其成为国民党对应大陆时的「异议」,能为台湾争取更多的谈判筹码;若依此逻辑,现在台湾在民进党主政的一片「独热」氛围下,最需要的不也正是另一种反独乃至促统的声音,并以此牵制民进党撕裂对抗的冒进,使两岸关系回复到政治降温、和平交流的正轨上?

事实上,过去民进党重要文件的出炉都与选举操作有关,1991年通过《台独党纲》,迎接国会全面改选;1999年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务实承认中华民国体制,化解台独疑虑、拓展中间选票,使陈水扁选上总统。当时党内也萌生诸多背弃创党理念的批判,但结果显示民进党因此转型扩大社会基础,迄今更批上「中华民国台湾」的外衣,迂回推动「软台独」路线。

如今时移势转,从国际、两岸到台湾内部,主客观环境、人与事的变化均不可同日而语,两岸早非国民党的强项长处,反而是罩门死穴。但闪躲畏战、墨守成规只会败得更惨,如何融合台湾民意主流,提出有为有守的两岸论述与主张措施,责无旁贷也不容侥幸。

(作者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