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避谈抗战 国民党尽失两岸利基(林谷芳)

图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本报系资料照)

国民党是个历史政党,为凸显与其他政党的不同,它也特喜欢强调自己是个历史政党。所谓历史政党,不只指其创党历史悠久,还更因它主导了历史。就此,相较于台湾其他政党,它可当之无愧,从年龄上它是老大哥,中华民国的肇建更就离不开它,谈到此,不免底气横生,风姿俱足。

然而,这情形已是老远之事,历史,跟当前的国民党似乎无关,君不见,面对七七抗战纪念日,它可是一点声息都无。

谈抗战,在当前的台湾,的确缺乏政治的正当性,提起「中华民国台湾」基本就从1949年谈起,好似「这个国家」是从石头缝里突然蹦出来似的。但所谓政治正确放诸历史长河,常也只是一时的浮沤泡沫。真谈两岸,你无法绕开中国内战,而这内战,国共正是当事的两造,国民党避此不谈,就丧失了自己原是历史一员的角色,也就称不上真正的历史政党。

而谈两岸,抗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两岸谈抗战之所以重要,不仅因它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战,更因国共都参与了这场民族圣战,大陆的爱国主义教育一定程度还有赖对此一战的历史形塑,所以即便令人惨不忍睹的「抗日神剧」,在大陆也有它一定的市场。

然而,先不说坊间抗日神剧的缺乏说服力,即便大陆官方宣扬的各类战事都为真,包含几场主力迎击的战役,但加总起来,也得不出可以守住半壁江山,最后让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区失败的下场。而原因其实很清楚:国共在抗日战争上扮演的角色不同,当时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是蒋介石,国军是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共军则扮演协力角色,游击作战、敌后工作、干扰敌军是它的所长,两者配合,所以在当时国困民乏之下,还是挺了下来。

正因领导抗战,抗战胜利时蒋介石的声望极高,但其后施政错误、官箴不彰、民怨四起,也就断送了江山,而战败者既缺乏历史的话语权,大陆许多民众眼中的蒋介石,乃只剩下一个一意剿灭自己政敌,对共党志士无所不用其极的独夫,根本无心于抗日。

然而,蒋介石日记在大陆的出版,一举颠覆了许多人的成见,蒋是基督徒,因「上帝是不可隐瞒的」,所以写日记不像儒家门徒似的隐恶扬善,他不遮美丑,有话直记,类如对上帝的告解,所写映现其真实生命状态的可信度很高,透过这,许多人发觉蒋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民族主义者,一码归一码,他领导抗战与他后来多失民心须分开来看。

其实,在蒋的形象改变前,由于两岸关系缓和,交流频仍,对抗战这神圣一战,大陆官方也有逐渐纳入国共「共同抗日」的倾向,毕竟,抗战牺牲的将领除少数几位外,都是国军将领,只要能把正面战场与游击战场其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必要性说明白,共党的取得江山并不见得一定要在抗战上如此费力着墨,相反的,它还能就此跳脱历史桎梏,「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放开脚步,为两岸谋得更可能的未来。

也因如此,在两岸上,国民党作为抗战时期的领导政党这个历史角色就特别重要,有此,它就不只是内战失败、僻处岛屿的一方,更是领导民族圣战的一员,回到这角色,跟大陆谈论两岸未来,才真能有其底气。

两岸未来,真说一句,除了谈,难道要战?若让台湾沦为代理人战争的战场,更就置苍生于万劫不复。而谈,在彼长我消,大陆又强调民族主义下,值得让大陆「平视」的,正是这领导抗战的历史角色,它其实较诸许多人以为的台湾优势,更是台湾的利基所在。

这角色,国民党原该多所论述,如今却避而不谈,其结果何止将尽失两岸「利基」,恐怕连党的「立基」哪天也就不见了。(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