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虽小犹大─从「理想的读本」谈起(林谷芳)

理想的读本(图/取自时报悦读网)

在两岸态势易位的这几年,常有朋友问到,如今台湾在文化上能「虽小犹大」的地方还有哪些?言下不免忧心忡忡。

忧心是必然的,易位后的差距往往还迅速拉大,但真回观台湾的条件,关键其实还在我们的观照与作为。说观照,是因这些年的「去中国化」,就在将台湾原来领先的部分丢弃,而仍谈中华文化的,不少人也认为大陆必然有她所谓的「母体」优势。但以此,就不容易看到台湾特有的位置。

这位置缘自台湾特有的历史。台湾初期的汉人社会保存了闽粤的传统,日据时期这传统依然没断,国府迁台,又带来了大量精英与诸省文化。在台湾,因此可以看到更纯然的传统,这传统有闽粤的特色,有各省的荟萃,更重要的,还有儒释道的核心,以及士大夫到文人的家国情怀与生命美学。

反观大陆,由于新时代、新中国的革命理念来自西方特定的思想,对传统,原就批判性大于传续性,再加以文革浩劫,许多所谓的文化大家谈中国时亦常须假借族外的用语与观点,无法「以经解经」。这些年虽文化复兴,这种对原汁原味的陌生却仍然存在。

正是如此,清代腐儒写的《弟子规》才能在大陆大行其道,而对之批判的行家为数却少,要到这几年,许多人才意会到《弟子规》在传统文化中,基本没什么地位,中国的童蒙教材是《三字经》、《千字文》等。

在台湾,本世纪之前就没有以《弟子规》为题的硕博士论文,期刊文章亦寥寥几篇,它反映的是传统的真实状况,但大陆风行后,其论文陡增,许多人还以为过去就是一人一卷《弟子规》的时代。

正如此,谈中国文化,大陆不只龙蛇混杂,即便是龙,也不免误读,许多人在文化重建中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却又一时难以厘清,及至与台湾前期同领域一比,乃恍然惊觉。

就拿大陆文化复兴最喜欢谈的儒家为例吧!尽管编纂了许多教材,却常让识者意有未足,而当年台湾教科书的《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原由来台的大家选辑注释,当我以此相赠时,多数人都发出了「这才回到了孔孟」的叹息。

正因有这样的经验,在接到朋友相赠的《理想的读本》国文卷六册时,我兴起的第一个念头正是:让大陆朋友看了,应该也会有相同的惊叹吧!

《理想的读本》国文卷由一炉香文化事业策画制作,致力汉字文化的汉光教育基金会赞助,两者共同推出,是这几年有识之士在课纲去中国化后,忧心于青年学子文化传承的丧失与语文能力的弱化,用民间自主力量编纂的一套高中教材。

这套教材在选辑上除让读者可以周览不同文体外,更借由历史名文让学子契入中国传统文史哲一家的文化精神,读来,在语文能力的涵咏外,也是一种文化的全面薰陶,此外,它也没忽略了当代、本土及译作的块面,直陈的,就是在「以经解经」的台湾土地上所见到的传统与现代。

当然,作为语文教材,从汗牛充栋的作品中选出的文章,单篇亦就动人,而这,也有赖编者坚守「作品自己会说话」的原点,台湾在此的意识型态包袱较轻,相较于大陆,这也是教材得以成就的另个原因。

这样的教材对当今的学子虽不免稍深,但文章既有魅力,辅以注释及阅读建议,真想涉入,其实也不难,而就中,若有一二篇直击心灵,影响有时就是一辈子的。

以笔者的经验,大陆不少人正翘首以盼这样的教材,但它的出现,却缘于台湾民间的文化自救,怎不令人感慨!而从《中华文化基本教材》到《理想的读本:国文卷》,台湾可以如何虽小犹大,真就看我们的观照与作为了。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