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从大陆朋友在台的人文体验说起(林谷芳)

陆客团。(本报资料照片/柯宗纬摄)

谈两岸,大论述是免不了的,这里牵涉到制度定位、地缘政治,乃至国族认同等问题,但谈两岸也不能就止于这类的大论述。

不能止于大论述,是因两岸同文同种,历史纠葛又深,彼此间,不是只有利害关系的两造,是有着相同情结乃至共同思维逻辑的一群人,彼此的同与不同,都可以触发深度的观照,且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回应。正如此,许多生活上的「小事」,反而会在彼此心底产生作用,长期以降,无论是趋于善意或敌意,整个社会的心理都可能因之改变。

所以说,谈两岸,不能像谈一般的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只冷冰冰地进行态势比较、论秤「实力」,它还须有社会心理的观照。

谈社会心理,其形成或改变常就因于生活经验。举例而言,过去日人侵华,大陆普遍仇日,但网上将仇日上纲的,基本没去过日本;而去过日本,因实际接触改变对日印象的大陆人现在则多矣!

真到日本,也才惊觉「全称负面」地看待一个国家或文化,是有问题的。军国主义不是日本文化的本质,历史的异化在任何国家都可能产生,就如同,不能以文革一棒子打死中国人般。谈文化问题,还得更有机些,例如:日本文化是在怎样的条件下走向军国主义的,把这些诱因厘清,也就不致重蹈历史覆辙。

有实际接触,来过台湾的大陆人多数对台湾就有了另样印象,也就知晓两岸间不只是单向的你错我对,因而有了更多的同理心,有了对两岸更有机丰富的想像。而这改变,常就出自生活四周。

举例而言,大陆游客普遍反映在台湾「问路」是个美妙的经验,台湾人总是客气详细地说明,真不清楚,他就带着你走。而大陆这些年假车祸的「碰瓷」事件不断,当他们知道台湾基本没「碰瓷」时,更就惊讶到不敢相信。

又例如,大陆中西医尖锐对立,西医常被指称是西方买办,中医则被扣上「伪科学」的帽子。当我介绍他们看电视节目「健康2.0」,见到所请来宾是:两位西医、一位中医、一位营养师、一位做复健物理治疗或气功运动的专业人士,这在台湾看来稀松平常的事,却常成为他们以台湾社会更为文明的一项重要依据。

再例如,这些年来大陆财富急剧累积,但贫富不均也更形拉大,社会普遍存在着「仇富」的心理。而「炫富」与「仇富」原就是孪生子,仇富现象与许多人「暴发户」的心态有关,当他们看到台湾基本不炫富,富人多低调,也不得不承认传统「满招损,谦受益」的教诲在台湾得到更好的彰显。

而即便看来积极性远不如大陆的台湾年轻人,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只想开个小店铺过自己的生活,这在大陆,会被认为是大的社会问题,毕竟悖离了光宗耀祖、富国强兵的主流价值,但真到台湾,亲炙台湾的温润自然,对于年轻人不必被单一主流价值绑架,也仍欣羡不已。

这些都是日常可见之事,但也正是文明所最能体现之处,能亲炙,感受自然深,也就觉得台湾真是个「宝地」,谈两岸,这文化的触动,是最能让台湾有尊严且导致安全的一块。当然,相对的,在台湾,认为大陆就只粗暴落伍的,基本也就是那些没到过大陆的人。

正如此,两岸开放观光,哪里是经济议题,更不该是政治角力。对个人,观光,常是为了更深的生命触动;在两岸,旅游往来,也才能换位思考。大陆朋友来台,原是台湾人最该拥抱之事,如今不开放观光,归咎于政治之争,恐怕也只是见不及此,乃至对自己缺乏自信的一种反应。

(作者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