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论广场》两岸政策不能一党独霸(陈国祥)

台湾政党斗争激烈,不可能建立「共识型民主」。(资料照)

台湾自从总统直选之后,就陷入所谓「民主内战」的漩涡中,各政党与民众在「和中」与「抗中」的两极对立中相互叫阵,撕裂日益严重。过去20年政党轮替如同日月更迭,钟摆左右轮回。

这回赖清德打破8年魔咒,原因不只一端,但民众的国族认同趋向台湾是其中重要原因。赖清德无疑是坚持台湾认同的典型。这样的认同如果能给台海铺垫和平基础,让台湾如同台南「永康」那样,常保安康,则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将会死心塌地支持。问题是,台湾的现状是内战尚未终结的存在,是中美战略对抗的焦点,无法迳行「脱中」而成为另一个中立而富饶的瑞士。

赖清德执政下的政府及其领导下的民进党,由于政治立场极端反中、亲美、谋独,未来必然激化两岸对立与冲突,在野党基于维系台海和平与台湾安全的考量,自然坚决反对到底。可以预见,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将面临在野党持续强烈杯葛,也将站在社会主流民意的对立面,政治飓风将不断袭击赖政府。

台湾经历了3次政党轮替,政党恶斗与内耗的无休无止,尤以两岸政策为然。主流民意及一些政要认为台湾应改采「大联合政府」和「协商式民主」,尤其是两岸政策,应该寻求政党共识,以一致立场对应中国大陆。这是最紧要的政治课题,深入人心,但也是歧见最大的争议,更是各党切割选票的利器,因此完全不具可实践性。

如果不以人废言,李登辉前总统生前的一席话不无参考价值:「台湾若要避免一场政治与经济全盘皆输的灾难,把未来命运重新掌握到台湾人民手中,必须重起体制改造工程,朝向权力共享的共识型民主方向前进。」这个呼吁太不切实际,必被束之高阁,但台湾确实面临一场「政治与经济全输的灾难」危机,因为得票只有40%的赖清德,自以为可以代表台湾主流民意,坚持与大陆搞对抗性措施,真有可能让台湾人失去掌握命运的权利而陷入悲惨际遇中。

赖清德选票未过半,民进党立法院席次也未过半,凭什么可以将一党之见膨胀成为国家政策?所谓「共识型民主」最重要的一个面向,就是台湾的两岸政策,因为这是攸关每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课题。台湾在统独问题上暂时难有共识,但全民的一致期盼是「安全」,任何政策走向都必须放在安全的天平上接受检验,不合者一概弃之。这是不可或缺的务实原则。总统大选前辩论会上,赖清德以「务实工作者」自称,隐去「台独」二字,并在胜选之夜重申依中华民国宪政体制维持现状。

过去8年台海情势愈趋紧张,就是蔡英文政府过度反中、亲美、谋独造成的结果,赖清德口口声声「蔡规赖随」,这不但无法缓解两岸紧张关系,而且以赖清德根深蒂固的台独思维,必使两岸关系更加面临兵凶战危风险。

台湾政党斗争激烈,不可能建立「共识型民主」,但两岸政策关系重大,不能不寻求政党的共识性政策,而不能由一个「双少数」的政党单独决定,迳行将一党的极端立场扩而大之成为国家政策。立法院在野党拥有过半席次,务必将两岸政策视为最重要议题,好好发挥制衡与引导作用,牵制民进党的偏执走向,为台湾的安全做好把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