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摧毁台湾殡葬伦理

(吴孟宗提供/蔡雯如新北传真)

最近全岛热议,引起丧家抱怨和业者委屈的「染疫死亡24小时内火化」的指令,这个罗生门事件表面上是一场中央和地方政府相互推诿的政治斗争,深层隐藏的却是殡葬伦理,一个比政治利益更为重要的社会稳定和人性问题。

其实就法规层面「染疫亡者的火化时间」在国际范围内是多元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以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例,2020年3月24日发布「在COVID-19背景下安全管理尸体,预防和控制感染临时指导文件」中明确指出两个要点:一、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表明有人接触死于COVID-19的尸体而被感染。二、所有措施都应该尊重死者的尊严,包括避免匆忙处置COVID-19的遗体。

但邻国日本厚生劳动省网站公布的内容与WTO的标准不同:一、新冠肺炎病逝者遗体原则上24小时内须火化;二、直接与遗体有接触者,须穿着全套防护装备,遗体须封入密闭式尸袋;三、可举办葬礼、捡骨等,但建议减少人数。

韩国在疫情早期对COVID-19尸体处理之相关规范如下:一、不可以瞻仰遗容;二、不可以对遗体化妆。后因疾病管理厅并未发现尸体传染之案例,2022年4月25日发布新版「冠状病毒传染病-19应对指南第13版」,已完全删除原来的相关规定。

众所周知殡葬行业是禁忌行业,禁忌是在地化的伦理总则,对于汉文化而言「逝者为大」和「瞻仰遗容最后一面」相当于颠扑不破的牛顿第一和第二定律,逆天违众为业界所不耻,维护殡葬伦理是殡葬业者高于利润的生存原则。心理学家佛洛伊德说:「触犯禁忌的人,本身也将成为禁忌」,因此触犯禁忌的业者,本身也将成为禁忌。这就是为什么台湾的殡葬业者是该罗生门事件的第一揭露人。

世界上各个不同的民族和族群对于不成文的「殡葬禁忌」并不统一,科学的标准却是一致的,因此如何平衡禁忌和科学的矛盾才是21世纪新冠肺炎对各国政府和人民最大的考验。

如果社会利益大于打破禁忌的成本时,人们就要选择打破禁忌,在顾及科学和社会习俗的平衡方面,上述WHO的「安全管理COVID-19尸体,预防和控制感染临时指导文件」就可以视为典范。

民进党以选票和政党斗争为党魂,自外于世界的旋转,把自己捆绑在同温层美国的柱子上;官员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职能部门与专业完全脱节,最为突出者乃疫情指挥中心,他们一方面高分贝的吁请加入WHA,另一方面对WHO的基本文件置若罔闻,结果在火化问题上与殡葬伦理碰撞。

(作者为中华殡葬教育学会学术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