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抖无法书写 北荣非侵入性「神波刀」找回彩色人生

病患刘先生(中)、马女士(左3)与北荣神经医学中心团队合影。(北荣提供/林周义台北传真)

根据统计,台湾约有40万人罹患原发性颤抖症,因神经退化,造成身体不同部位持续性颤抖,比巴金森氏中还要常见。94岁的欧阳先生,曾是一位传记作家,在 70岁左右出现颤抖症,双手不停颤抖,无法写作、喝水、吃饭,因担心风险不愿开颅,接受非侵入性的「神波刀(磁振导航聚焦超音波)」治疗,透过逾1000个超音波晶体,聚焦能量在丘脑,打断产生颤抖的神经回路。术后的欧阳先生恢复了正常书写及抓握功能,人生由黑白再变回彩色。

有些人虽四肢健全,却因原发性颤抖症或巴金森氏症而不能独立生活,连夹菜、倒水、挤牙膏、刷牙等日常基本动作都很困难,更遑论工作,不但难以维持生计,更影响自我的社交活动与心理健康。

台北荣总神经外科李政家医师表示,台湾约有40万人罹患原发性颤抖症,比巴金森氏症还要常见,原发性颤抖是因为神经退化,造成身体不同部位持续性颤抖,老年人最常见,也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有逾半数原发性颤抖病人有家族遗传病史,目前预估国内约有40万人有此困扰,其中约10万人的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除了写字无法准确握笔,拿杯子却把水洒出来,连穿衣、签名都成挑战。

李政家说,不论是原发性颤抖或巴金森氏症都会先采用药物治疗,若症状无法控制,则须进一步进行手术治疗,例如丘脑切开术 (Thalamotomy)或装置深部脑刺激器(DBS),两者都需进行开颅手术,钻一个小洞,以电烧专用的钝针深入丘脑,进行烧灼或植入电刺激晶片持续电刺激,两种手术治疗成效显著,但许多病友忌惮开脑,以及体内需安放电极后的风险而裹足不前。

67 岁马女士,罹患帕金森氏症,108年起于台北荣总神经内科门诊定期追踪,药物治疗虽症状有所改善,但右手及腿部颤抖,面部表情僵硬导致说话变慢,手脚颤抖或僵硬造成写字或如厕困难,无法正常生活。经术前评估,去年5月接受神波刀治疗,术后右手及腿部震颤立即获得改善,术后1个月,已完全没有颤抖,术后4个月也未出现颤抖情形,腿部轻微僵硬,有时候会忘记服药但并没有感觉异常,至去年年底追踪时,状况都相当良好。

另名80岁的刘先生,40多岁开始出现右手震颤,颤抖症逐渐恶化。休息时震颤会减轻,想做事时颤抖的情况更加明显,让他无法写字,也很难维持日常生活。经缜密的术前评估后,刘先生于去年4月接受神波刀治疗,颤抖情形显著改善,生活品质也大幅提升。

李政家表示,相较于传统外科侵入式手术,神波刀是一种非侵入性无创的精准治疗,无须在病人脑中植入电极及电池,透过超过1000个超音波晶体聚焦能量在丘脑,加热局部脑区使得神经坏死,打断产生颤抖的神经回路,过程中无须麻醉、无须打开头骨,避免感染、脑出血等并发症,在病人清醒下进行治疗,搭配MRI核磁共振导航准确定位,并导引能量至目标的神经核一次完成,治疗原发性颤抖成效显著,提供神经疾病患者更多治疗选择。目前这项治疗无健保给付,病患需自费65万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