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弱勢癌友用藥權 健保署擬修法
二○二四年终健保给付政策圆桌会议,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张文震(左起)、全癌连线秘书长齐秀惠、癌症希望基金会组长李芸婷、智慧病人领袖学院院长蒲若芳、健保署医审及药材组长黄育文、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陈仁熙、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长邱昭华、林口长庚肿瘤科主治医师苏柏荣共同参与。图/智慧病人领袖学院提供
癌症新药推陈出新,不过弱势病患多数无法自费负担,为了改善上述困境,卫福部健保署推行癌症新药暂行性支付、癌症新药基金等政策,同时也将修法「主动出击」,由政府出面与厂商协议,补足临床缺口,守护病患用药权。对此,多位癌症治疗专家、病团代表虽表肯定,但也呼吁多重视食道癌、泌尿道上皮癌等较少数癌患用药权益,癌症新药基金的运用也须公平、透明,并把病患建议纳入政策考量。
由于目前有些用药缺口来自于药厂决定让药物留在自费市场,而没有申请扩大适应症。健保署日前已预告「全民健康保险药品价格调整作业办法」部分条文修正草案,盼解决困境,健保署医审及药材组长黄育文说,该办法修订后,健保署如遇临床用药缺口,可向厂商协议,启动扩大适应症讨论。而临床用药缺口定义,须由国内学会订指引。
健保署署长石崇良指出,在「美国国家癌症资讯网」(NCCN)的治疗指引中,「Catagory1」为实证强度最高、「Preferred treatment」为建议优先使用,被列为这两类的药物,经盘点后,将为健保优先收载品项。除了NCCN,同时也将参考其他国内外医疗指引,并考量各项指标。
食道癌、泌尿道上皮癌用药少
在智慧病人领袖学院、社团法人台湾全癌症病友连线所携手举行的「二○二四年终健保给付政策检视圆桌会议」上,中华民国癌症医学会理事长、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教授级主治医师陈仁熙以食道癌为例指出,晚期食道癌病患从一线治疗后恶化进入二线,目前健保有条件给付免疫药物,连临床指引所建议的二、三线化疗药都没有纳健保,像免疫治疗加化疗等合并疗法更无法给付,病患用药权益如「无主孤儿」。
林口长庚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苏柏荣说,台湾泌尿道上皮癌病患中,上段泌尿道上皮癌的比例比欧美来得多,由于诊断困难,确诊多为晚期,且过去只能打化疗,中位存活期仅八至十个月,过去二十年没有治疗新进展,病患常感无助,近五年免疫疗法、免疫加化疗或标靶等新疗法问世,病患存活期可延长到近三十个月,但健保规定,免疫疗法须受限于生物指标PD-L1,而这样的限制并不合理,应以病患对化疗药有无反应做评估,而新的治疗组合仍未给付,病人负担大。
肺癌免疫治疗 规定前后矛盾
另外,像肺癌治疗缺口,同样也受关注,台北癌症中心副院长、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胸腔内科主治医师邱昭华指出,据国际治疗指引,免疫治疗不仅可用于晚期肺癌,早期肺癌在手术前后运用免疫加化疗,可降低术后复发风险,是达成政府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有效策略之一,不过目前健保用药给付偏重晚期。另有些规定「前后矛盾」,如晚期一线免疫用药除受限于PD-L1表现,需病人不适合化疗,但又要「心肺肝肾功能好」,不适合化疗族群,身体器官功能通常不佳,规定冲突,让医师、病患困扰。
盘点药物缺口 应纳病患意见
智慧病人领袖学院院长蒲若芳表示,健保给付政策或临床照护,应以病人为中心,在盘点健保给付药物缺口时,也应纳入病患意见,透过病人经验反映真实问题,政策才能符合临床所需。
社团法人台湾全癌症病友连线秘书长齐秀惠、台湾癌症基金会执行长张文震与癌症希望基金会研究发展部组长李芸婷皆认为,欧美在相关政策拟订过程中,病患的声音越来越受到重视,期待政府倾听病患声音,真正「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