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市场再迎科技魔法时刻?

在任何一项足够先进的技术和魔法间,我们无法做出区分 —— 亚瑟-克拉克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火车进站》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尚未见过电影的人们被银幕上高速开来的火车吓得四下逃窜。

许多年后,见多识广的现代人已经基本上不会被任何一项新的感官技术所惊吓至此,业已产业化的技术,循序渐进的更新感官体验。但不变的,是对于更便捷、更奇观、更“魔法”的交互追求。

时至今日,一台华为Mate X5折叠屏手机可以显示出清晰的皮肤纹理、花蕊的全部细节,手机屏幕的光线会随着自然光的强暗而自动变化。

一台华为V5 Pro智慧屏电视可以做到边框忽略不计,电视画面中出现人像的时候,软件进行主体识别和AI清晰超分,人像和背景之间拥有更强的景深效果,主动降噪、去模糊、边缘锐化。

在VR乃至脑机接口等技术真正成熟之前,手机、电视、Pad等显示设备,仍旧是大部分人每天感官交互的主流媒介,或许很多人会觉得,相比于100年前《火车进站》的时代,我们只是拥有了更方便、能够走入千家万户的平面显示设备。

但实际上,屏幕所带来的魔法,始终没有停止。

如今是屏幕的时代,不同的设备其实是不同的屏幕,从最大的电视,到电脑、Pad、手机、手表……不同大小的屏幕,显示着日常生活中我们关心的一切。

这其中,手机是最重要的那块屏幕,作为当代人的第二大脑,承担着超越了它体积应该承担的职能,工作时有邮件、消息的回复,生活时看视频、玩游戏必不可少,它还是电子的身份证、驾照。很多时候,手机屏幕越来越不够用了。

这也是为什么,手机屏幕越做越大,边框越来越窄始终能够得到消费市场的热烈响应。原因无他,对于手机有更大显示空间的追求,始终是用户的一大痛点。终于接近7寸的手机出现之后,这种增长来到了尽头,毕竟再做更大,便无法单手握持和装进口袋了。

能够在方寸间“魔法”般多出一块屏幕的折叠屏手机,便成为了下一个重点方向,手机整体下行的情况下,折叠屏手机成为了唯一增长的细分品类,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延续快速增长趋势,出货量达到196万台,同比增长90.4%。

而其中,华为始终稳坐折叠屏头把交椅。

或许在最新发布的折叠屏产品 Mate X5中,或许可以窥见华为的折叠屏如此受到市场青睐的原因。

首先,基础的原因依然是手机上两块屏幕的“黑科技”,即产品优秀的硬件素质。在肉眼可见的显示层面,华为Mate X5搭载华为临境™️显示技术,外屏搭载2504×1080的超高分辨率,同时,内屏拥有2496×2224的超高分辨率,加上屏幕的防反光技术以及自然光感的技术,显示画面的皮肤纹理、花朵水滴等细节,都能非常清晰的呈现,给用户更强的视觉冲击。

其次,或许对于用户真正接纳折叠屏更重要的一点:丰富的折叠屏生态。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折叠屏的概念其实很早就提出来,但之所以早期普及较慢,除了价格高昂,更重要在于用很多折叠屏手机打开App,就是直接将普通屏幕上的App做拉伸处理,体验可想而知。

华为并非最早发布折叠屏的厂商,但之所以能在折叠屏上独树一帜,除了硬件上始终给力,还在一种尊重:对消费者“从单屏到多屏”需要新体验的尊重。

比如说,以往手机只有一块屏幕,截屏也只需要截这一块。但折叠屏内外屏就需要分屏、分区的截屏功能。Mate X5就自带了随心调整的分区截屏功能,内屏截图后,屏幕左下角会出现只截图左屏/右屏/悬浮窗或者全屏等多种选择,可以根据需求调整截屏区域。

与之类似的,是图文的跨屏拖拽、悬浮小窗的交互、内外屏均支持手势操作等看起来很微小,但是对于日常使用体验都很重要的功能。

而更重要的是,折叠软件生态的建设。Mate X5首发支持搜狐、微博、抖音、小红书、英雄联盟、爱奇艺、财联社、腾讯会议、每日瑜伽等App的深度适配优化,覆盖社媒、游戏、视频、轻办公、运动等日常用户高频使用场景。

很多场景是专门为折叠屏用户设计的,比如说小红书在内屏打开状态时,是左边看内容,右边看评论。而在腾讯会议中,当手机放在桌面上像笔记本一样半折时,上方屏幕显示会议界面,下方显示静音、共享等操作按钮。这些,都是折叠屏相比于传统手机的独有场景。

在大量用户体验细节和丰富软件生态的支撑下,Mate X5 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单品,而是一套多屏的解决方案,并且,这个解决方案,还不仅仅是折叠屏的这两块屏幕。

在包括Mate X5 在内的华为系手机里,内置的华为超级投屏,意味着华为从未将体验局限在一个设备上。

如果将一台Mate X5 同期上市的华为智慧屏 V5 Pro,与华为的手机放在一起,或许可以看出华为在屏幕之间的要变的“魔法”。

作为一台“巨幕手机”,98寸的华为智慧屏 V5 Pro除了拥有现在智能电视一切功能之外,还支持流畅的触控,以及最重要的,作为“超级投屏”和“超级桌面”的家庭内数字基地定位。

超级投屏,意味着这是一台全场景的设备协同,最重要的手机互动上,手机上轻轻点按,就可以让小屏内容直接到大屏上,并且,并不是只我们常见的那种AirPlay投屏,而是借助独家自研的技术,视频上无需启动电视端App就能4K投屏,App投屏后手机端小窗化独立使用不受影响,真正做到一屏两用。智慧屏更大的屏幕、更好的音响、更加优秀的远场拾音效果等优势,将补足手机/Pad小屏幕设备在共享观看场景中的缺憾。

超级桌面,意味着除了电视本身应用外,华为智慧屏 V5 Pro 还独家实现将手机应用“搬”上大屏,电视上没有App的软件,也可以在大屏上显示,当手机和大屏处于同一局域网,智慧屏可以自动发现手机,手机端已安装的部分应用即可同步到大屏,无需在智慧屏端二次安装。用户可以使用华为灵犀指向遥控操控应用,实现应用生态的跨越,解决了消费者在大屏应用生态不够丰富、移动应用在大屏跑不动、无法操控的痛点。同时,对于很多竖屏投屏的应用,也相比于通常的电视做了更多的宽屏适配,看着也不会突兀。

对华为这样的厂商来说,有能力在手机、电视、Pad、PC等多个类型设备上推出顶尖产品,也就意味着,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在单个设备上做文章。

对于大量合作伙伴来说,在多端都维护一个App运行,本身也是很大的负担,华为通过自己的技术,让大量软件应用能够先登陆大屏,拓展了其应用范围。

而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在“万物互联”的大背景下,他们往往想知道,能不能先将家里的几个设备连接起来,爆发出新的生产力/娱乐体验。而随着 Mate X5和华为智慧屏 V5 Pro的互联功能推出,用户不仅仅能实现多屏协作,还可以惬意的在98寸的电视上刷抖音,且不需要费劲的操作遥控器,实现了手机上划拉,电视上切视频。用户在高频场景上的协同,也带来更多的创新想象力,带来一场全新的场景革命。

在《银翼杀手》和《攻壳机动队》等科幻电影中,可互相协同与交互的屏幕,是赛博朋克未来的一种标配。在科幻想象中,屏幕是没有边界的,并且与现实融合。

也因此,让一个消费者可以操纵多块屏幕,并且可以在屏幕之中来回切换,从而迸发出更多科技产品需求,其实并非在科技厂商中没有意识,只是客观上的难度让整个生态较难推进。

例如索尼,在家用设备里面最重要的产品只有电视和PS5,为了拓展屏幕让玩家随时随地玩游戏,近年着力打造游戏串流服务,并且尝试让掌机PSV以及新推出的Project Q作为游戏终端,但目前推进较为艰难。就是因为,对用户日常使用设备覆盖不足的厂商,很难说服用户新买一个品类以实现多屏体验。

因此,像华为、苹果这样有着绝对手机用户量,同时在电视、Pad等硬件,并且拥有相应配套软件生态和用户社区的厂商,在创造“多屏”的魔法上面,才拥有创造多个设备间协同效应的先天的优势。

客观环境上,也到了应该多屏体验出马的时候。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7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7月,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1855.2万部,同比下降6.8%。据平安证券的研报称,用户换机时长拉长至43个月。

用户兴趣寥寥有经济下行风险中的客观压力,但更主要的是,手机的体验已经不再那么“酷”,市面上依然不乏有创新点,有好硬件的手机,但是手机体验和需求日趋固化,自然也不再是大家优先愿意花钱的地方。

在这个环境下崛起的折叠屏,被认为更可能突破现有的手机体验的细分品类,不仅仅因为一块可折叠更大的屏幕,而是由此推动变革的可能性。

时至今日我们都知道,是现在主流的屏幕、尺寸形态,定义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习惯。比如说竖屏的短视频就是绝对意义上适应手机尺寸的好体验,在手机上滚轴式阅读更舒服,但是在10寸以上Pad上很多人更习惯翻页式等等。

当用户说感觉不到创新,没有什么好产品问世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怎么没有一个新的东西能够重新定义一下我们的习惯。

在为市场提供了无数创新产品之后,华为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市场的创新点在哪里,以及如何满足消费者的期待。

“华为目前的对手主要是自己...华为不排斥任何竞争,但是华为相信自己能引领创新,引领用户体验。”

这是余承东对华为创新的表态,对于已经覆盖了足够多产品线,年头足够长,江湖地位已经足够高的华为来说,对于对手的“借鉴”已经变得非常少,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将华为强大的科研成果真正推动到市场,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

同为19年开始发展、同样着眼于未来的产品线, Mate X 系列和华为智慧屏系列可以作为华为的两个风向标看待。当初因为折痕而被嘲笑的手机,以及被认为是“过度设计”的可触控巨幕,都是非常尖锐的质疑。同样是这一年发布的HarmonyOS,也始终有巨大的争议。

因为那个时候,手机还是只是手机,电视还只是电视。用折叠屏看视频是“竖屏太胖,横屏太高”的软件适配堪忧局面,可触控电视被认为更应该出现在办公室等零星场景中,市场对操作系统的预期,也是单纯的对标安卓与iOS。

那时候,还没有人特别关注,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但华为一直在关注,在纷争中,当时还没有人注意,早在2019年第一代HarmonyOS首发亮相时,华为就构思好了万物互联的解决方案,将其定位为一款面向全场景的分布式操作系统,致力于破除终端设备间的壁垒。并且建立全场景战略,以手机为核心,着力解决各智能终端之间互联互动问题,每个场景,都有多个设备协作,以达到体验最佳。

之后几年,鸿蒙成为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操作系统,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5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HarmonyOS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8%,在国内和全球市场均成为安卓、iOS之外的第三大手机操作系统。

而Mate X和智慧屏,也悄然迭代,在华为足够强悍的科研能力之中,逐渐摸索到到了软硬件一体的模式,在今年迎来了生态的迸发。多屏幕之间无缝的体验,将一种可能性打开:如果交互和应用,重新在全场景上迎来一次革命。

根据华为披露的最新数据,鸿蒙生态的设备数量目前已超过 7 亿,已有220万 HarmonyOS开发者投入到鸿蒙世界的开发中,API日调用590亿次,软硬件产品超过350款。

在索尼局限于游戏,三星受制于软件,Google受制于硬件,更多厂商受制于资金和业绩的情况下,只有华为和苹果,有足够的资金和耐心,去种树并等待结果,风雨之后,在极大的出货量和广泛的覆盖设备中,华为巨大的创新投入,终于看到了成果,以及下一个技术改变感官时代的黎明。

自从先锋计划开启,华为Mate X5就备受用户追捧,线上线下都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选购。华为智慧屏 V5 Pro也在发售两个月后,登上了“中关村在线”的销量最高推荐榜单。

这些表现,在很多分析师和经销商看起来,已经司空见惯——华为的产品,理应卖得那么好。

在折叠屏以及大屏电视这两个品类上,华为从2019就扮演着先行者形象,始终在为整个行业“第一个吃螃蟹”,并带来全新的蓝海。另一方面,或许华为的着眼点,不仅仅放在了某个细分品类,而是将未来多个屏幕互联的集成生态,视为一个新的集成的整体行业,在这条自己创造的赛道上,开始重新定义整个行业,以及未来数十年,人们的科技生活。在这条路上,华为投入了最多的资金、人力和精力,也带来了最为丰硕的成果。

同时,这也是对他们创新集体的一种巨大肯定。

对于华为来说,产品线众多、生态庞大固然带来了可观的协同效应,让他们敢于去想新的可能性,但也意味着管理难度直线上升,内部的组织与协调、大量的实验、市场探索、关系积累以及社区的打造,每一步外界看不到,却意味着整个集体巨大的付出。

卢米埃尔兄弟创造《火车进站》时,只需要他们两个人和一台胶片摄像机,在科技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也不乏个人英雄主义的创造故事。

但在今天,科技产业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成熟而透明,想在这样的产业中做创新,背后一定有伟大的集体主义。

向来以集体主义著称的华为,难能可贵的没有在“堆人头”去卷进红海竞争,反而在经历了前几年的艰难淬炼之后,将创新变成习惯并找到了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方法。今日,当华为再一次引领着科技,以及科技的消费市场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人们并不感到惊奇,只觉得理应如此。